嫡长女_作者:平仄客(790)

  大采选的旨意已下,京兆和天下七大道,都在为这个旨意而震动。他想要缩减大采选的规模或推迟大采选,这就是要让皇上更改旨意。金口一开,怎能轻易改变?依皇上的xing子,江成海认为这是一件难事,皇上会答应吗?或者说,有什么办法可以令皇上答应?

  “皇位和妃嫔,哪个更重要一些,想必皇上心中会有决断的。这个建议,你尽管去提,皇上那里,我会助你一臂之力。”想了想,沈华善这样说道。

  在江成海说话的时候,沈华善就在想着,怎样促使皇上改变旨意了。这事,沈华善还是有把握的。

  大采选和大旱灾,刚好撞在了一起,都是需要户部掏大钱的事qíng,难怪江成海会这样忧虑了。

  第三百九十七章天象现

  七月初,当京兆官员和百姓沉浸在大采选的想象中时,户部尚书江成海,则向景兴帝呈上了折子,请求缩减大采选的规模,同时建议大采选延迟。

  “皇上,河内道旱灾已现。户部的官员和资财,不足以同时应付大采选和旱灾。臣恳请皇上以河内道百姓为重,缩减大采选的规模,将大采选延后。”江成海的奏言如是。

  随即,工部尚书范载常、工部侍郎huáng易出列附议,赞同江成海的提议。他们还说河内道的旱qíng已经很严峻,抗灾平顺民意,迫在眼前,司天台的五官正都说未来一个月不会有雨,河内道的qíng况会更恶劣,请皇上准奏。

  江成海和范载常等官员的奏言,令不少朝官都皱眉,心底有不少的怨气。

  河内道的大旱灾qíng,离他们甚远,与他们没有多少关系;但是皇家大采选,就在他们眼皮底下,与他们的荣华富贵息息相关,若是缩减或者延迟,对他们来说,就很有影响了。

  这些官员,自然都是反对大采选的缩减或延迟的,只是他们尚未想好反对的言辞,中书侍郎沈华善就出列了。

  “微臣以为,户部尚书之言,甚有道理,恳请皇上准奏。河内道的大旱灾,若是蔓延下去,定会引起大范围的饥荒,这不得不让臣等重视。前朝大安末年,就曾有过大旱灾,其惨况,让人心惊。史书云‘连年久旱,亡有平岁,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饥民死者十七八。’,臣惶恐不已……”

  沈华善的奏言,让原本想皱眉反对的官员,神色就变了。能够站在宣政殿这里的官员,都是饱读书史的人,沈华善说的这一段史实,他们当然知道,沈华善没有说完的话语,他们也很清楚。

  大安末年出了连年的旱灾,百姓人相食,加上帝王昏庸,于是天下bào乱,枭雄四起。大永太祖就是在这样的qíng况下开疆辟土的。可以这么说,若是大安没有这些旱灾,又或者这些好旱灾能够得到很好治理,或许大安还不会亡国。

  更这些官员心惊胆跳的是,他们记起了史书中的箴言:“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这下他们都不认为河内道大旱灾与己身无关了,若是河内道大旱灾导致bào乱起,受到影响的,就不仅仅是他们的荣华富贵了,而是他们的立命人身。

  想到这里,这些官员们心底的怨气,马上就散去了。荣华富贵,得是承平之年才有福分享受啊,若是天下动乱,人命比刍狗还低贱,还谈什么荣华富贵?

  再说了,沈华善都赞同江成海的话语了,他们又怎么敢再出列反对?沈华善是连尚书右仆she大人都敢打残的人,手段狠厉又深沐帝恩,他们也不敢与他作对。

  沈华善眉角看着这些官员们的表qíng变化,心中闪过冷然。他就知道,只要搬出大安末年的大旱灾,这些官员便没人敢反对江成海的奏言了。善言相奏是没有多少用的,只有让他们感知到亡国的恐惧,他们才会噤声,才会赞同江成海的意见。

  若论得失算计之jīng,估计大永最出色的商人,都比不上这些宣政殿上的官员。

  也幸得如此,没有这些官员的搅局,江成海的奏言就会少了很多阻滞,现在只等皇上的旨意就可以了。

  卞之和站在朝臣中,也没有出言反对沈华善和江成海的奏言,只是沉默着。他倒是很想出列反对,可是想到早前沈华善的手段,又想到景兴帝如今对他颇有微词,就算反对了也没有多少作用。

  想了想,还是按照父亲所说的那样,低调收敛才是卞家最合适的做法,且让沈华善折腾去吧,他还是翘起手在一旁看着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