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沈华善和江成海等官员在宣政殿上讨论的qíng况,有关河内道bào乱的所有qíng况,都一一向景兴帝报备。
景兴帝听着臣下的汇报,脸色黑沉不已。bào乱!而且还是席卷一道的大bào乱,这些遥远得只出现在史书中的字句,竟然在他登基刚半年的时候,就出现了!
这等于是一个晴天霹雳,直接将景兴帝劈得七浑八噩。他一下子就懵了。
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这样的大bào乱会在他在位的时候出现。对于河内道,他只知道,有个河内道观察使钱同式,还有个河内卫大将军古大存,别的,就一概不知道了。
如今,钱同式已经身死,古大存还带着士兵和bào民对抗,就胶着在晋州一地,拿bào动也一筹莫展。
那么河内道的局势怎么办?这么多的bào民,要怎么镇压?七大道之一,已经bào乱,会不会影响到其余各道的政事军务?会不会最终动摇自己的位置?
想到这里,景兴帝黑沉的脸色忍不住发白,良久,才qiáng自镇定地问道:“诸位爱卿,对于河内道的动乱,有何良策?”
帝王严肃而慎重的声音在宣政殿内响起,传到了每一个朝臣的耳中。随即,不少朝臣都低下了头,帝王这句问话,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古大存领着十二万的士兵,都没能阻止局势的恶化,那么自己这些文臣有何办法?
兵部尚书郑棣桓出言应答:“臣以为,当下以平乱为第一要事。当立即调遣江内卫的兵马,前去河内道平乱。平乱之后,才能赈灾,河内道的局势才能得到控制。因此,臣建议,立即成立招讨司,以江南卫士兵、河内卫士兵为招讨司力量,全力平叛!”
郑棣桓的建议,是顺应河内道的局势的,也是符合军队应急机制的。每有大战事、大动乱,大永朝廷都会设立招讨司,只做一件事,那就是镇敌平乱!
随即,沈华善和江成海也出列赞同了郑棣桓的建议。设立招讨司,由招讨使带兵前去河内道平叛,这是控制河内道局势的唯一办法。
宗正卿上官棠和鸿胪卿穆克己等官员也都纷纷出列,附议郑棣桓的提议。其实招讨司的事qíng,他们哪里懂,只不过帝王既已出声,他们这些作为臣下的,当然要表态了。反正招讨司又和他们没有关系,怎么说都可以。
站在朝臣中的卞之和,自听到河内道bào动之后,他的心就微微颤抖了,那是一种压抑住的兴奋颤抖。在他看来,河内道bào动,乃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也是卞家极为难得的复起机会!
无论如何,他都要抓住这个机会,就算无法恢复早前的荣光,也一定要向沈家报了早前弹劾之仇。
想到这里,卞之和再次将想法默默在脑中理顺了一边,然后才出列奏言道:“启禀皇上,臣愿为马前鹰,自请为招讨使,带兵前往河内道,定会为皇上平定河内道的局势!恳请皇上答应!臣愿肝脑涂地,以宽上心!”
卞之和的奏言一出,宣政殿的朝臣,都忍不住低低地“啊”一声逸出来,安静的宣政殿,瞬间多了一丝喧闹。
朝臣们忍不住看向卞之和,眼光中有讶异有深究,甚至还有一丝敬意。
河内道的官员,现在都恨不得长出翅膀,能够飞出河内道,冀望能够远离河内道bào乱的危局。京兆朝堂这里,除了一些职责所在的武官,文官们,是绝对不会想到亲自去河内道的。
毕竟,河内道这样的局势,谁都说不准下一步会演变成什么样子,钱同式的命运,他们可不想重复。
如今,卞之和主动请命,要带兵前去河内道平乱,这就等于以己身入险境,尤其他还是大永的前四卿,是朝廷的重臣。以他的身份和地位,根本就无须他去涉险。如今却为了平叛,自请去河内道。这样的决心和忠诚,不由得不让人起敬。
就连景兴帝,一时也怔怔地看着卞之和,心中颇为复杂。因为祥和大街遇刺一事,景兴帝对卞之和是极为不满的,还撤了卞乎义的职,早前,卞乎义还受了那五十杖责。可是他没有想到,卞之和竟然会主动提出去河内道。
越是危险的时候,就越能够体现出一个臣子忠诚,莫怪乎前人有“板dàng识诚臣”之诗句,的确是这样没错,朕早前,对卞家还是太苛责了——景兴帝这样想道。
他正心忧如焚,卞之和就站了出来,愿意替他解局,这就等于口渴之时,有人递了一杯茶水过来,正是最熨帖最合适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