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转运司运送粮糙,总不是长远之计。江南道观察使王备明白地表示:江南道如今的局面也不容乐观。江南道虽则没有河内道的大旱灾,但是粮食歉收,江南道转运司运送粮糙,也持续不久了。
不得已,沈华善向景兴帝上书,道河内道局势已平定,招讨司任务已完成,招讨司应该解散了。河内道剩下的那些零星反贼,有河内卫的士兵,就已经足够了。
景兴帝接受了沈华善的建议,撤了招讨司,如今张戈带着五万招讨司士兵,返回江南道驻地了,然后就会返回京兆述职。
沈华善,却留在了河内道。因为河内道观察使钱同式被杀,景兴帝任命沈华善暂代河内道观察使一职,总领河内道政事。沈华善的主要职责,就是带领河内道官员和百姓,挺过这次大旱灾,完成钱同式未竞之事。
暂代河内道观察使之后,沈华善才深切领会钱同式当初的艰难。河内道的问题太多了,目前最大危机就是大旱灾。
现在已经是十月了,从五月至今,河内道就没有下过雨水。这大旱灾,不仅仅鄂、晋、郑这三地才有,几乎是波及河内道全境,只不过其余地方,没有这三地那么严重。
当务之急,仍是救灾。所幸河内道其余地方的官员颇为得力,并没有出现鄂郑晋这三地乱局,救灾、赈灾工作早就来陆续展开。河内卫士兵们,协助各地的官员们,既是救灾,也是震慑。
局势最艰难的,还是鄂、晋、郑三地。叛军反贼已经剿灭,但是这三地的真正问题,这才凸显出来,那就是民心问题。
这三地的百姓,都曾受过huáng渊、刘良的统领,也曾被他们“均权力、免赋税”旗号所迷惑,甚至有部分百姓认为朝廷绝对不会为他们着想,对朝官始终是不信任,民心相当不稳。
必须赢回民心,继续稳定这三地的局势,不然,就算平息了西路、北路叛军,说不定还会有东路、南路叛军。
这三地,先遇大旱天灾,后遭蝗虫大祸,再历战火动乱,已经被毁得不成样子了。重整这三地的官场秩序、带领百姓度过旱灾,这是沈华善首先要做的事qíng。然而要完成这件事,非一朝一夕之功。
摆在沈华善面前的,就是这三地已经崩溃的官场。官府要救灾、赈灾,首先得有官员,可是这三地的主要官员,都被huáng渊、刘良这些反贼杀得七七八八了。剩下的,不是才疏能庸之辈就是贪生怯懦之徒,根本就撑不起这三地的官场。
沈华善不禁头都大,那怎么办?只能事急从权了。这三地存活的官员,沈华善依然用了一部分;同时,从河内卫士士兵中挑选了略通文墨的士兵,让他们担任官职;再有,就是最重要的一个举措了:从这三地百姓中,挑选贤能担任官职。
这不仅是沈华善重构这三地官场的举措,也是赢取这三地民心的好办法。
普通百姓想要担任官职,必须经历重重选拔,渡过层层关卡。乡试、chūn闱、殿试,能通过这三重考核的人,是少之有少。对于大部分的百姓而言,家中能出一个会认字的人,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了,他们怎么敢奢想家中会出个官员?
可是,因为河内道的大旱和动乱,普通百姓做官的机会就在眼前了。不需要经过乡试、chūn闱、殿试,也不用拜师送礼求官职,只要是贤能之人,只要有为百姓谋福祉之心,就有机会出任这三地的官职。
贤者有得,能者有才,普通百姓之中,不乏这样的人。沈华善在百姓中选拨官员的公告一下,就令得这三地的百姓震动,那讨论的激烈和轰动,比京兆最繁华的祥和大街有过之而无不及。
沈华善将临时就职的府衙,宣在了河南郑州府衙,这是钱同式殉职的地方,也是沈华善缅怀故人的地方。此刻,在府衙内,陈成正说着话。
“老太爷。我听闻,从百姓中选出的那一批贤能,虽然不熟悉官务政事,但胜在兢兢业业,在百姓中又有威望,现在百姓们都平静了,民心归矣。这个真是好办法,老太爷真是神了。”
陈成的语气甚是感叹。老太爷只露了这一手,就将百姓归心了,让他不得不服。
沈华善听了陈成的话语,略扬了扬嘴角,这个办法,还是他听了鄂州韦松江的请求,才想出来的。
韦松江,原名韦二,曾有军功,又略通文墨,沈华善便有意让他担任一个官职,当然,沈华善会有这样的决定,沈宁所说的前一世韦松江其人,也占了不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