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人所在意的第二件事qíng,就是南岭深山中的兵器司。如今战事已经起,兵器的作用就最大限度地凸显出来了。
那一架研制出来的胡弩chuáng,已经被沈则思带去西宁道了。如今胡兆昌带着匠人们,正在赶制第二架弩chuáng,以便为西宁道增添更多战斗力。
沈华善已经决定,第二架弩chuáng,一旦制作出来了,还是立刻送往西宁道。
不仅如此,沈则高还秘密招募了一大批百姓,送往南岭的兵器司,赶制弓弩、大刀等兵器。如今的局势,多一件兵器,就是多一分战斗力。
当这些弓弩、大刀制作完成之后,沈则学肩负起运送它们前往西宁道的重责。
一批批的弓弩,通过先前打通的商路,源源不断的运往西宁道;西宁道的矿藏,也有杨步勋等人,在秘密又不间断地送来岭南道。
相辅相成,这就是西宁道和岭南道的关系。这临近的两道,其实就是唇齿相依的关系,缺了谁的助力,都不行。
而联结这两道力量的,就是以沈家为首的一群人。如今,这些人正竭尽所能,为西宁道增加胜利的机会。
这些人,为西宁道所做的,其实说是后勤补给的工作。一场战争的胜利,除了战场的奋力拼杀,后勤补给,同样重要。
那么,西宁道如今怎么样了呢?
不久之前,西宁道文镇、昆州,萧若元和沈则敬这些战场上的人,正死死地盯着远处。
那里烟尘滚滚,显然是千军万马齐动,才有这样的烟尘和气势!
萧若元和沈则思对视了一眼,脸色是无比的凝重:来了!西燕大军来了!这就是斥候所回报的三十万西燕大军,即将侵袭大永的边境文镇!
gān戈再起,还是由西燕主动发起。这一次昆州之战,和当年的倚邦之战,会有什么不同?
战败,战胜,或者议和?
第四百七十七章英雄前传
萧若元在三日前,就知道了西燕大军将有异动的消息。
这消息,不是朝廷间客所报,也不是安西都护府的斥候所探,而是昆州刺史沈则敬对他说的。
对于这个消息的可信xing,萧若元没有一点怀疑,他知道沈则敬说的就是真的。
因为伯父萧厚仁之故,萧若元和沈则敬保持了十分密切的联系,自然也知道了沈家的本事。
这么重要的qíng报,沈则敬绝对不会是开玩笑。
在沈则敬任昆州刺史这两年间,萧若元和沈则敬来往甚密,他们对彼此的xingqíng和行事,都十分认同。
在彭明义过世之后,萧若元被调任为安西都护,接管了赵钰罡的掌管的安西兵马。在沈则敬的建议下,萧若元到任之后,就是在不断地清除赵钰罡留下的暗线,并且在安西府兵中立威立信。
如今快两年了,赵钰罡在安北府兵中留下的势力,基本被清光了,赵钰罡的影响也降至可无,取而代之的,乃是浓浓的萧若元风格。
萧若元,乃是西宁卫的副将军。如今这安西都护府,实则上也承继了彭明义的治军风格,那就是勇猛向前、马革裹尸。
因此,不管是练兵、出兵、掌令,还是军功、惩罚、升迁,讲究的,都是勇猛威严。
按照萧若元的观点,只要勇猛不怕死,才能在战场上活下来,才能取的胜利。
只是,这样勇猛的府兵,在沈则敬看来,还略有不足。勇猛是有余了,兵策实是不足。
当年彭明义带兵,也有这个缺点,不然他自身和二十名亲卫就不会丧命了,就是计策狠毒比不上赵钰罡。如果彭明有稍有防范,今天西宁卫怎么会在赵钰罡手中?
关于这个问题,萧若元和沈则敬也有过一番讨论。
“带兵以正,掌兵以严。是以将令有所下,士兵莫有不从。这才是主将带兵之策。”
萧若元对着沈则敬,是这样说的。义兵不行诡计,不是吗?既然是诡计,终非正道,最后怎么会成功?
“这么说没有错。但是兵策并不都是诡计。战争的胜利,靠的,往往不是兵士的勇猛,而是适用的策略。”
沈则敬是这样回答的。克敌之计、制胜之策,所涉的都是兵法奥义。
在沈则敬看来,兵法奥义和为官之道,其实有许多共通之处,尤其是在沈则敬经历了京兆夺嫡、西宁谋势之后,对于这一点感受更深。
不管是带兵还是为官,最终渴求的,都是治下平和安定。只要守住这个本溪,所有的计策都可以拿来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