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最后一句,却是直指大清国的。
直言大清没有未来,最终会走向穷途末路,只能徒增笑柄。
如果是别人写出的这首歌谣,绝大多数人只会一笑了之,不会当成多大一件事。
但这首歌谣,却是唐宁亲笔撰写,这意义就不一样了。
谁不知道?这可不是唐宁第一次干这种事了,但凡出自他手的歌谣,都得到了应验,想让人不当回事都不行。
一时间,大清朝野上下,都受到了这首歌谣的影响,特别是与此息息相关的势力,还有那些投降派。
《明报》已经通过特殊渠道在全国范围内秘密输送开来,作为中枢的京师,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能够及时的获得一份最新一期的《明报》。
不用他们通过什么渠道去购买,会有人趁着夜色主动塞入门缝,或者丢进他们的府内。
睿亲王府,一个身高近两米的虬须大汉,身着锦袍,手中拿着一份《明报》在府中前厅转来转去。
身前几个官员皆是微躬着身子,神情谦恭,不敢言语。
因为,这虬须大汉不是别人,正是权势滔天的睿亲王、摄政王:多尔衮。
这些人自然是看过这份《明报》上的内容,此番前来睿亲王府觐见睿亲王,正是为了此事。
突然,多尔衮的身形一定,看向中间的一人,淡淡的问道:“苏克萨哈,你觉得这首歌谣有几分可信?”
苏克萨哈心头一颤,连忙说道:“微臣觉得,殿下正值壮年,乃我大清之肱骨,承天之大运,定可长命百岁。”
“此番唐宁小儿恶意中伤,蛊惑人心,实为乱我朝纲,动我军心,不可不妨。”
一旁的刚林、谭泰几人也先后表态,“苏克萨哈大人所言极是。”
“唐宁偏安南隅,近又侵占福建,野心勃勃,此后必是我大清之劲敌。此之人言,自不可轻信。”
先不说这首歌谣是不是真的会应验,他们都不会当着多尔衮的面赞同,否则的话,岂不是诅咒多尔衮早死?
但是,他们对这份《明报》,又充满着忌惮。
因为这当中除了蛊惑人心的那首歌谣之外,还大肆渲染了清廷各派系之间的龃龉,特别是有关多尔衮一系与顺治、孝庄之间的纷乱关系。
就是为了力佐顺治对多尔衮的悔意是一步步如何产生的,从而让人相信多尔衮死后,顺治是能够干出掘坟之事的。
有些事情,甚至是他们这些多尔衮的心腹近臣都不知晓,但这份报纸却有鼻子有眼的撰写了出来。
让人心中充满惊惧,却又不敢妄议,真是如履薄冰。
多尔衮没再说《明报》中的事,而是话题一转的说道:“听说新军攻占福建之时,福建上下皆是开城相迎。唐宁此人,收买人心的手段,确实令人钦佩啊。”
微一沉吟,多尔衮继续道:“传令下去,剃发令暂缓,严令各军,不得肆意杀戮无辜百姓……”
“殿下英明……”几人连忙跪拜应令。
多尔衮本已经决定此次大军南下,一并将剃发令强行颁布下去,他也清楚势必会引起反抗。
但他却不以为意,在屠刀之下,前朝的那些软骨头,最终是会屈服的。
但是,这份《明报》却仿佛一记重锤,生生的砸在了他的心头上。
再加上福建传来的各种消息,让他清楚,新军必将是大清最大的敌人。
唐宁不同于李自成、张献忠和朱由崧之流,不是那些乌合之众可以比拟的,大清必予以足够的重视。
如果在此时再强行颁布剃发令,势必会引起巨大的反抗和杀戮,从而进一步证实唐宁所说之暴行,新军也会越发得势,不利于以后对南方的平定。
至于他对那首歌谣,还有《明报》中披露的他与顺治、孝庄等人之间的纷杂关系,他却没有任何表露,也没有向任何人述说的意思。
每日上朝也与往常一般无二,似乎没有受到丝毫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