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孤儿寡母的孝庄却不会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这个睿智的女人早就召集大臣代善、齐尔哈朗等秘密商议,怎样消弥多尔衮对福临的猜忌。
可此事却颇为棘手,丝毫不比当初帝位的争夺逊色,因为人心最是难测,不管是只有九岁的孩童福临,还是已是壮年的多尔衮。
谁敢保证多尔衮死后,日后亲政的福临不会真的掘了他的坟?
如果唐宁没有披露这些事情还好,谁也不会往掘坟上面去想,可现在朝廷中发生的一些隐密事情和好不容易形成某种平衡的关系,直接被唐宁公开的扒了出来。
即便多尔衮不信,恐怕也会有人撺掇多尔衮不得不防。
随着成长,福临也会将一些事情记在心上,不管是为了皇帝的尊严,还是为了生母的声誉等等,对多尔衮肯定不会有什么好感。
这些都是矛盾点所在,一旦目前这种平衡被打破,对清廷来说,那将是一场灾难,后果不堪设想。
可以说,新军虽未正式与清军交战,但唐宁这一招,不可谓不毒,直接一箭射向远在京师的清廷最高决策层,弄得上下人心惶惶。 “唐大人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石破天惊哪。”
“是啊,还是陛下英明,当初一眼就相中唐大人乃可朔之才。”
“满清内部矛盾重重,此番被唐大人全然揭露,必是人心惶惶。”
“多尔衮权势滔天,又无子嗣,一旦其对顺治产生戒心,难保其不会想方设法将顺治废黜。届时,满清内部必定大乱。”
“料想,满清正值焦头烂额之际。多铎乃多尔衮之同母弟,乃多尔衮之左膀右臂,此番事发,必无心南下。应天府之危,解矣……”
“恭喜陛下,得此良将,我大明收复故土,可期,可期啊……”
“唐宁谓之明君,必是陛下无疑。陛下乃旷世明君,中兴之主啊……”
应天府南明朝堂之上,一片恭贺之声,看似褒奖唐宁,实则拍弘光帝的马屁。
弘光帝龙心大悦,早朝结束之后,又是一片歌舞升平,更加放心的享乐了。
刘公公回来后,就第一时间将唐宁所说之言和那封书信递交了上去,但是以马士英、阮大铖为首的掌权者却根本没有当回事。
对他们来说,联清抗李是拟定的国策,他们和李自成之间可是有着灭国之仇,岂是一封书信和三言两语就可轻易改变的。
如果和李自成这样的国贼联合,与背叛祖宗何异?
刀没架在脖子上,这些人比谁都忠贞,都深明大义,处处为朝廷着想。
可只要清军的刀在他们眼前晃一晃,他们又比谁都更快的弯下膝盖。
至于江北四镇,本就各怀心思,不思进取。
江北四镇与清军势力最接近的是高杰,此人狂妄自大,在唐宁所写书信送到他手上之前,已经被人设计干掉了。
好在他有个比较聪明的夫人邢氏,是他从李自成那里勾搭上的,正因为如此,他从李自成手下叛逃至明军。
他能有今天,和邢夫人脱不开干系,他自己也承认,虽为人桀骜不驯,但对邢夫人却是言听计从。
高杰欲收复河南的决定,邢夫人有着不小的推动作用,这个战略是极其正确的。
但是高杰太过自大,带着几百人就进了河南总兵许定国军驻守的睢州。
早在之前就有人提醒他要防范许定国,他却不以为意,还和自己的亲兵在对方的府邸喝醉了,然后半夜被人全杀了。
真是咎由自取,只是现在他本人已经死了,邢氏一个女流之辈,威望不够,所以高部也只能投靠其他势力。
正史中,就是邢氏让李成栋率领高部向清军投降的,而李成栋迅速成了清军的急先锋,为清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唐宁所写的书信,高杰没有收到,自然落到了邢氏手上,只是不知道她最终会做出何种抉择。
江北四镇其二的刘泽清,势力范围在淮安府,此人对内残暴,对清军却是愄之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