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至此完全放下心来:“所以今天你才直接说要把印书馆献给朝庭?”
“是,”沈越很光棍的承认,自己最初只是想神不知鬼不觉的把黛玉的诗文印出来,结果皇子们非着搀和不说,当今背后都出了银子,那印书馆的规模就小不了,自己还是别担这个名头的好——当今都开始替大皇子铺路了,他还能跟人家争名声?而沈学士出言一提醒,他正好借机献出来。
“嗯,起来吧。”林如海终于想起沈越还跪着呢:“此事也要让沈学士知晓,不是他老人家出言点醒,你自己就能立时想到把印书馆献出去?”
沈越忙应下来,表示自己会尽快向沈学士说明白:“给玉儿印诗文的事儿就不说了吧?”他涎着脸向林如海请求着。
“老爷,太太让来问问,时候也好早晚了,是不是该让姑爷与姑娘回府了。”外头传来了大管家有意提高的声音。
沈越心中一喜,黛玉肯这是担心他受罚,没等到一个时辰就说动贾敏传话了。他抬脚就想往外走,林如海沉着脸说了一句:“哪日过来把我的诗文也理一理,那配图要是敢有一点马虎,你且仔细着!”沈越的脚步就是一趔趄。
即过了林如海那一关,沈学士这关就好过了——两房明面上已经分家,大家又都知道是因着沈学士偏执的缘故,所以沈学士就算是暗中也对沈任父子更宽容些,只是让沈越有时间的话,把他自己的诗文也配上图便罢了。
如此印书馆的建设也就成了举国之事,沈越很霸气的给印书馆取了个直白的让人皱眉的名字:皇家印书馆!当今虽然当面嘲讽了他的俗气,可还是御笔亲题了匾额,将来好挂到印书馆的门前。
有了几位皇子帮手,沈越真如他对黛玉所说,完善了如何收购各种精巧器具制作方法的折子后,便白日在翰林院誊抄沈太师遗作,晚上将黛玉已经整理好的诗文,按着自己理解细细构图,再由黛玉把关是不是合乎她的心境,然后才能定稿。经了此事,小两口更觉得心意相通,到后来沈越之画,黛玉竟少有修改之意,觉得每幅都合自己的心意。
等到这年秋末,规模比沈越自己设想大了三倍不止的印书馆正式建成。当日选址之时沈越便花了心思,选在了城外沿河之处,几经试验之下,采用了水车的原理,利用水流做动力提高翻动的效率,大大地加快了印刷的速度。
在搞基建的时候,刻板、铸字同时进行,铅字是按着沈越所书正楷为范铸出来的,还责任到人以免有人偷摸;那从杨柳青寻来的能干匠人,更是昼夜赶工的将沈越已经画好的插画,一一刻制出来。
只用了不到五天的时间,沈太师的遗作五百册便被印了出来,这还是因为工匠们操作不熟练、不时得调试器具才耽误了工夫。此书一出,沈越直接送了当今一份,然后就是自己兄弟每人一份,当然也少不了孝敬沈学士与沈任兄弟的。剩下的书,才分赠给沈太师学生人手一份。
全套书按时文、政论、诗词、批注分成了四册,每册都有两百多页,上头字迹之端正、清晰,便十分罕见。有见过沈越笔墨的人,都看出这字的出处来,除了感叹沈越之字已经自成一格外,更要感叹他印书用心之诚。偏这还不是最出彩之处,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封面挺刮、封底厚重,与大家平日所见软塌塌的书便是不同。
封面四角皆有祥云,将《沈文谨公集注》几个大字围绕其中,宝石蓝的颜色衬着乌黑的行楷,一看就大气非常。这样的文集往书房一摆,会让人觉得十分高大上,绝对是装十三的利器。摆,自己家的书房里,一定也要摆上这么一套,要不怎么好请人到书房小坐!于是不少人家都来打听,这书还有没有,能不能分送自己一份。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没有。
也有头脑灵活的书商书铺,拿着银子找上到张义,请他无论如何加印几册。什么,成本太高,加印不易?那就加银子!张义自来了印书馆没两日,这印书馆就变成了皇家印书馆,他竟重新穿上了原品级的官服,只不过这次名字直接挂到了吏部,算到吏部挑给沈越帮忙的人之一。
这更让张义唯沈越之命是从,将那些人的想法一字不漏的先禀报给了沈越。沈越一听心下便乐:他编书不是一日之功,印书馆也不能就那么干闲着,有人出银子想让印书馆印书,这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