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快春秋_作者:绾刀(909)

2020-02-15 绾刀 强攻强受

原来,为了避免太过于引人注目,他和黄芩说服宫露白在城外的落脚处等了一日,由他们先一日兵分两路入韶州城,待熟悉、打探过一番,也摸清了一些门路后,宫露白今日才入城,然后就去了聚宝堂。

从昨天到今天,除了宫露白之外,一共只有五名客人进出过聚宝堂,一只手都数得过来,真可谓冷清了。不过,毕竟古董这种行当基本上属于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买卖,因而无论多红火,也不可能像其他店铺那样人来人往。

从经验上说,到古董铺子里去的客人,无外乎三种目的--买卖古董、赏玩古董和鉴定古董,所以,韩若壁本以为可以很容易地从衣着、神态上推断出进去‘聚宝堂’的客人的目的。他也确实一眼就瞧出了这五名客人中,有一人是纯粹为了赏玩古董去的,还有一人是家道破败,拿家里的古董到聚宝堂换银子去的。

但是,另三名客人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尤其一位文士打扮之人最为怪异。昨日,他来过一次,领了个阔商打扮的客人一起进去了聚宝堂,出来时,那阔商手里就多了一只精致典雅的、雕满了螺钿百宝的紫檀木字画匣,想是买了一卷字画。

说起来,这本没有什么,也可能是那位阔商肚内的墨水实在不够,所以才找了个懂文墨的文士陪他一起去聚宝堂,挑选字画买下,装点门面。

可令人奇怪的是,今天一大早,这名文士居然再度出现在韩若壁的视线里。

这一次,他领着的是一位管家模样的老者。

更令人奇怪的是,那位老者的怀里抱着一只字画匣

--一只精致典雅的、雕满了螺钿百宝的紫檀木字画匣。

韩若壁眼光犀利,自然一眼就瞧出那只字画匣正是昨日那个阔商手里的。因此,他起了疑心,不声不响地运起‘六识神通’之术,窥听文士和那位老者的谈话。

当时,只听那文士问道:“昨个儿才收的礼,今个儿周知府就急着把它变成银子,莫非是府上哪里周转不灵了?”

轻轻拍了几下怀中的字画匣,老者摇头道:“老爷说这张李白的《上阳台帖》仿得太真了,连右上方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题签都仿得极逼真,万一被同僚瞧见,当了真就不好了,早点换成银子反倒安生。”转瞬,他脸色沉了沉,语气仍很温和道:“对了,你怎么不帮姓童的挑一张仿得差些的字画买下?”言下大有埋怨之意。

那文士辩解道:“主要是聚宝堂新进的这批赝品字画仿得太真,而且都是王羲之、苏轼、米芾等名家的大作,我挑来挑去,也只能选了李白的,毕竟李白的诗名气很大,字却较为冷门,不显山露水。”

听到这里时,韩若壁已弄明白了其中的奥妙--他们是通过聚宝堂做些行贿、受贿的勾当。

原来,对于当朝官员来说,金银珠宝一类的贿赂方式太容易被直接举报、查证,所以,渐渐地演化出了一系列变相的收受贿赂的方式,这种‘赝品真卖’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方式是由中间人带领行贿人到特定的古董店铺,花大价钱买下一件不值钱的赝品,而后把赝品送给官员。官员收下的赝品不值钱,也就不存在收受贿赂这一说了。当官员需要银钱时,就通过中间人把赝品再卖回给古董铺子,古董铺子会按当时的卖出的大价钱,扣除一定数额的辛苦费,把银子兑换给官员。其实,在这种方式下,除了古董铺子,当铺也是不错的选择。

壶里的酒喝完了,韩若壁没有再要,又盯着观察了一会儿,见聚宝堂门口仍是没人进出,也无任何变化,不免觉得有点儿闷,一时开起小差来。

也许因为‘满楼芳’的酒不够劲,他突然很想喝‘醉死牛’,也突然想到了‘老五’。

那日,就在他和黄芩同宫露白说话的当口,‘老五’匆匆向他们告了别,说还是先去把王守仁交代的另一桩任务办妥为好,但仍是神神秘秘地不肯说明究竟是什么任务。从‘老五’临走前回望他的那一眼里,韩若壁能感觉到明显的不舍之情。

韩若壁想,如果黄芩不在身边,‘老五’肯定不会这么着急走了。

‘老五’对黄芩的敌意也许并不昭彰,但韩若壁一颗七窍玲珑心,又怎能不知?

虽然韩若壁已经把他逐出了北斗会,但还是忍不住在心里称呼他为‘老五’,毕竟,那是曾经跟随了他好几年,一起出生入死过的兄弟,即便面上割舍了,心里也不可能不留下痕迹。

黄芩呢?

虽然黄芩也和他一起出生入死过,但显然不是他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