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老人是才遭贬斥的礼部尚书周谨扬,他本来就心中郁郁,一直觉得自己不被理解,闻言道:“依你所言,忧国忧民倒成了错处了,天底下吃不饱穿不暖的百姓大有人在,我等文臣忠言逆耳,劝诫皇上励精图治,勤政爱民,这等风骨难道还入不得你的画?”
顾清芜听他提及皇帝,倒是一滞,轻声道:“自然不是,只是既然想劝皇上勤政爱民,那自然要画百姓起居行止,哪怕如老先生所说,画些百姓悲苦之色,把真实景象呈递到皇上面前,也比一味描摹自身来的有用啊。更何况,眼下南夷之乱平定,百姓又可安居乐业,如画中一般悠闲自在的农妇正是我昨日所见,我的笔触之下,只有真实,我想看画之人即便想不到老先生的高远立意,看见这春日里,百姓为生计在江边洗菜,可能路过农田也会更加小心呢。”
周谨扬想起自己糟贬斥前,皇帝说他只重文臣忠直的名声,却全忘记当初读书入仕的本心,忘了真正的为官根本,言犹在耳,倒和眼前这少年的话不谋而合一般。
他思索良久,心中第一次对自己往日坚持起了些怀疑,初入仕途,他也是一心为了百姓,为了事业,只是慢慢的,职位越高,受浮名所累越重,前段日子为了朝政之事争执不下,他终于惹怒了皇帝,却始终觉得自己博得了耿直忠臣的名声,这辈子也值了。
见这两人都是席地而坐,他想了想,终于放下架子,也坐了下来,开始和二人攀谈起来。
周谨扬是凭借科举入仕,书画上也颇有造诣,不去纠结画什么,只论画艺,三个人倒是有了话题。
一直谈到了中午,薄雾散去,周谨扬让仆从把酒菜布在船头,就在原地边吃边谈。
如此渐渐有了些醉意,他又感叹了一会儿自己遭到贬斥的不甘,这才让家人扶进了船舱休息。
他走之后,顾清芜才挤眼笑道:“我父亲也在礼部为官,这个周谨扬大人正是他的上峰。”
文皑扑哧一乐,道:“你认得他?原来如此,怪不得你刚才那般和他说话,原来是为了顾侯爷抱不平,我还当你是为了皇上呢。”
顾清芜扭开了脸,道:“师傅,莫要提了。我如今抛下京城的一切跟您出来游历,再提这些有什么意思。”
文皑沉默了片刻,道:“你是想抛却一身轻,只是真这么辜负人家一腔心意,我瞧着都替他心寒。再者,你又不是不回去了。”
第二日傍晚,周谨扬亲自来同两人辞别,谈了几句便想买昨日那幅画,说想要悬挂在家中,日日观之以自省。
他思索了一夜,终觉自己果然大谬。
这画算是文皑和顾清芜一同完成,他出力不多,便去问顾清芜。而她虽然听父亲抱怨过几句上峰迂腐,但还是对他的人品颇为赞赏,于是便爽快的答应了。
周谨扬又请她题上自己名字,顾清芜想了想,自己不便用本名,这几日也和师傅商议过取个字号的事情,便题了“平芜”二字上去,将画赠与了周谨扬。 随着客船一路向南,天气也一日暖过一日,三月中旬时下了船,终于到了文皑的家乡——一个名叫溪浦的江南小镇,小镇得名于绕镇而过溪浦河,这里两岸遍栽桃柳,掩映着水巷中的黛瓦粉墙,石桥在镇中随处可见,行人在桥上穿梭而行,下边一探头就是潺潺绿水,船娘哼唱着吴侬软语,摇橹漂过。
顾清芜等人一路劳顿辛苦,然而一入这温存的水乡,便如进到仿若梦幻的画中,疲惫尽消,而文皑却有些近乡情怯,话也越发少了。
文家在当地曾经也是大户人家,只是文皑因画成名,丧子之后和夫人四处游历,多年不归,他父母又早已不在,这里几乎没什么人还记得他。
众人随便打扫出两间屋子住了两日,文皑收拾好了旧日的画作,便又匆匆离开。他的幼子在这里离世,便是在宅子里站上片刻,眼前也都是他回忆里那些美好的日子,实在难以承受。
随后继续一路往南而去,文皑一边寻访旧时友人,一边托他们帮忙慢慢把画换成了银票,情绪也慢慢缓了过来。
等到了苏州,众人停留下来,这里是江南的中心地带,文气昌盛,文皑打算在此地把画稿全部脱手,便租下一间小院暂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