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不想死_作者:衣青箬(201)

2020-05-25 衣青箬

    顾铮反对她参政,只是不希望她明火执仗、亲身上阵,免得将来无法脱身。若只是隐在张太后身后出主意,却是绝对没问题的。

    而这样一来,公主和驸马必然能干预朝政,指望着借机搭上这位贵主的人不知凡几。

    可即便如此,其中也难挑出一个匹配得上她的。

    布日古德自然不行,至于其他人,以顾铮的眼光看,连他都不如。

    不过细细遴选,想必总能找到合适的。而且,即便不是真的成亲,借此机会后退一步,也正合适。

    但是君臣之分,男女有别,顾铮总不可能跑到贺卿身边,直接提起此事,告诫她要早日挑选如意郎君下嫁,顺便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吧?若真这么做,只怕会被当做失心疯打出来。

    好在既然已经有了想法,要找个切入点就容易多了。送别了布日古德之后,借着酒意,顾铮很快就有了想法。他今日因为要去送行,不必上朝当值,所以直接回到家中,进了书房,铺开纸笔,便开始书写。

    若只看他这副派头,只怕写的不是上谏君王的奏章就是名传千古的佳作,然而实际上,顾铮亲自捉刀,要写的是一部戏曲。

    唐人把诗写尽,宋人把词写尽,因此到了本朝,由词敷衍出的戏曲,逐渐成为主流。一开始还只是一段段按调填词的曲子,到后来又借助各种民间传说和文人轶事,敷衍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因其依调唱和,可以搬上舞台演出,雅俗共赏,因此很快风靡整个大楚。

    发展到如今,不少文人雅士都会写上一两个本子,自娱娱人。只不过因为身份特殊,大部分名声在外的才子,写曲子的时候,都会用个全然不相关的化名。尤其是朝中官员,更是对自己的身份守口如瓶。

    顾铮此前虽然没有写过这些东西,但看得多了,便也没有太大的难度。此刻借了一点酒意,心中又有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亟待写出,竟是下笔如神,文不加点,不多时就写成一折。

    他乘着兴致,很快就将四折一楔子的大体故事尽数写了出来,洋洋洒洒数万字,等他搁下笔,才意识到整只胳膊都酸痛不已。

    写完之后他整个人迷迷瞪瞪,兴致酣畅之至,倒头就睡。

    其实他写的这个故事特别俗气,假托前朝,楔子就写皇帝突然驾崩,新帝年幼,国家无主,此时整个天下却是混乱四起。当此之时,先帝的女儿锦绣公主站了出来。她不但扶持幼主主理朝政,更女扮男装进入军队,率军大破敌营。而后天下平定,朝廷开恩科取士,公主征战时结识并收在帐中听用、立下大功的书生军师参加科考,一举夺魁,由皇太后钦点,赐婚公主。

    故事虽然俗套,却是情节紧凑、高潮迭起、引人入胜,又胜在顾铮这位“宇内文宗、天下第一”的文采加持,字字珠玑,唇齿留香。在顾铮署名“不笑书生”,将这出《救江山锦绣引良缘》送到戏院编排,登上舞台之后,立刻大获成功,短短几日之内,便风靡整个京城。

    不过风靡归风靡,众人看完之后,都是但笑不语,绝口不去评价,就算说起来也是交头接耳,小心翼翼。

    人人都知道这故事影射的是护国大长公主,虽然朝廷并不禁民间议论国事,但这非议皇室公主,真要追究起来也实在不是小事。何况这位公主还是如今朝中做主的人。

    不过其中并无不当之处,都是赞扬之语,想来也不至于有问题,否则那些书生哪里敢写?

    普通百姓听不出唱词好坏,顶多赞一声好,至于究竟好在哪里,他们不会深究。但读书人和朝官们,却是人人都觉得那唱词可堪玩味,必然是出自一位大家之手。只是这不笑书生的名头从前没听过,几个疑似是本人的也都否认了。

    偶尔也有这么一两个顾铮的资深粉,看出这唱词之中有他的影子,但也很快就自己给否定了。

    以顾铮今时今日的地位,如何还会写这种东西?何况还是身为宰辅,写戏曲非议宫中那位,想想就不可能。

    不过,这不妨碍他们小范围内偷偷交流一番。

    结果因为顾铮的粉丝基数太大,消息不知怎么传出去了。倒是没人相信这戏曲会是他写的,但不知怎么回事,传来传去,就莫名传出那位最后与公主殿下喜结连理的书生,正是以顾铮为原型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