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私访想来看看民间反应的顾铮:“……”
这种自己一手制造了一个八卦,最后却发现自己成了八卦主角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
好在这种说法并不是主流,想来就算宫中对这折戏有所耳闻,也未必能听到这种传言。不过,顾铮还是忍不住顺着这个说法琢磨了一下。怎么会认为他就是那书生呢?这种说法简直匪夷所思。
虽说……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顾铮可谓是绞尽脑汁发挥自身聪明才智,但除此之外,无论是性格还是外貌都截然不同。
不过他却不想,莫说普通百姓,就是文人士子和低阶官员,有几人能接触到他呢?
他们并不真的在意那是不是他,只不过将他这么一个大人物带入进去,会让这个故事更加精彩而已。
……
事实上,宫中的消息比顾铮想的更灵通些。
毕竟贺卿坐拥两家报社。虽然是科学性质的报纸,但这时候分类还没有那么仔细,这两家报社作为业界第一家,正是消息集中地,有什么风吹草动很容易就能听到。
何况别人可能不在意这些坊间传闻,但牵涉到贺卿,贺成君等人却是必然会注意的。
所以顾铮入宫时,莫说宫外的留言,就连《救江山》原本,贺卿都已经看过了。
若说起来,重生之后,因为对对方的关注,贺卿着实看过不少他的文章。后来办了报纸,顾铮数次化名发表文章,更让贺卿熟悉了他的伪装之道。所以这本几万字的戏曲一过眼,贺卿就猜到了几分。
只是还有些不敢相信。这件事无论横看竖看,都不像是那位顾相公会做出来的。
贺卿了解的他,不是历史书和穿越小说里各种开了挂一般的存在,就是接触中国事为重、往往能出人意表解决问题的重臣,无论哪一种都是“大”的形象比较多,至于他“小”的、私人的一面,不曾见过,也无法想象。
但是等接到顾铮求见的消息,贺卿又有点不确定自己的判断了。
顾铮来求见,自然找了个过得去的理由,便是商议江南水师之事。有举国之力支持,这件事已经初步筹备妥当。如今已经招到了不少造船工人,正在研究前朝留下的图纸,尝试改进大船。
不过在那之前,顾铮认为,应该要让这些师傅们出海一趟,去看看异邦人的船。海船与内河船只截然不同,而异邦人能漂洋过海前来大楚,他们的船必然有过人之处。亲眼看一看,可以给这些老师傅们开开眼界,让他们不至局限于以往的经验。
贺卿对此十分赞同。在她有限的记忆之中,这方面的内容十分含糊,很难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倒不如借鉴西洋船只。
等说完了正事,顾铮才似是不经意地道,“说起来,这几日京中因为一出戏闹得沸沸扬扬,不知殿下是否有所耳闻?” “顾先生说的是那出《救江山》?”贺卿随意地道,“太后娘娘前头还说,要让教坊司在宫中演上几场,被我拒了。”
“原来殿下已经听过,不知殿下作何评价?”顾铮又问。
贺卿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一眼,“人人都说这出戏写的是我,我若开口评说,反倒不妥,顾先生以为呢?”
“臣倒觉得这本子写得不错。”顾铮意有所指,“无论词曲、唱段、立意还是结局,都完全符合所有观众的期待,因此才能一炮而红。殿下虽然不欲张扬,但护国之功人所共知,也不必太过自谦。若有空,也不妨听听。”
听他这么自然地自吹自擂、自卖自夸,贺卿不由抽了抽嘴角,“既然顾先生如此推崇,那我倒是要听一听了。”
“如今京城各家戏班都在唱这出戏,殿下若是不弃,臣愿陪同殿下微服私访,出宫听上一场。”顾铮立刻到。
贺卿闻言,眉头几不可查地一蹙,但很快展颜道,“难得顾先生肯费这个心思,想来是不能推拒了。既如此,就听上一场,只当是暂时休息片刻也好。”
两人换了衣服,也不带人跟着,就这么出了皇宫。
戏班子是顾铮挑选的,就是最初上演《救江山》的那一家。他将戏本卖到这里,便是因为这个喜乐班各方面都十分出众,在京城名声最胜。而在这出戏红了之后,喜乐班更是一时声势无俩。每日里人头攒动,戏票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