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不想死_作者:衣青箬(76)

2020-05-25 衣青箬

    何不平闻言眸光一闪,低头应了,想着自己这两日盘算的事,便试探着开口道,“这薛相公乃是惠帝年间的老臣,历经四朝,于这朝堂之上,乃是定海神针一般的人物。这突然要走,莫说是娘娘,便是奴婢心里,也着实有些惶恐。”

    “谁说不是?”太皇太后道,“如今朝中这些大臣,没有一个及得上他的。有那出类拔萃的,却到底没经过多少事,叫人不那么放心。”

    何不平本来还在犹豫,听到这“出类拔萃”四个字,顿时下定了决心,含笑道,“其实奴婢心里倒是有个小想头,只是不合规矩,也不敢开口。”

    “有什么话只管说便是,你什么时候也学了这种支支吾吾的做派?”太皇太后道。

    何不平这才道,“老奴是想着,这薛相公虽说是致仕了,但娘娘若能留他在京城多住几年,便是不预朝政机务,有他这根定海神针在,心里自然就安定了。”

    “这……”太皇太后不免有些迟疑,“朝臣们只怕不会同意。”

    “如今陛下年幼,这也是不得已的事,想来朝中大臣们必能体谅。”何不平道,"娘娘若不放心,只管上朝时叫他们商议便是。”

    太皇太后这才点头,“就依你所言。”

    何不平嘴角微微一勾,很快又压了下去。

    他倒要看看,这薛知道是否当真一片为国之心,甘心冒险留在京城,却什么都不求?便是他真的什么都不求,只怕时日一久,就连太皇太后心中也会心生疑窦,不会再如今日这般看重于他。

    不过,这只是顺带的,之所以要将此人留在京城,却是为了牵制另一个人。

    那个“出类拔萃”的顾铮,乃是太后娘娘一手提拔之人,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外间都说他必然是太皇太后心腹之中第一人,等薛相公一走,只怕朝中就成了他的天下。

    这话,何不平却是听不得。

    心腹之人,一个足矣,岂能有多?

    若太皇太后一味信任那顾铮,他何不平哪还有立身之处?留这么一个人给他掣肘,叫他不能在朝中顺心遂意,事事自决,才有自己说话的余地。    说来也巧,这边太皇太后才刚决定要将薛知道留在京中一段时间,那边就有消息来报,江浙一带连续暴雨,遭了洪涝之灾。

    大楚地大物博,但也因此,各地气候不一。南方诸地水患频仍,北方却是时常连年大旱,闹得朝廷一年到头都在赈灾,国库多少银子,都是这般被掏空的。

    今年的这场水灾尤其大,眼看着不但要影响地里的庄稼收成,就连河道水位也不断上涨,竟有决堤的迹象,由不得朝中诸位大臣们不紧张。

    自然降水带来的影响虽然大,但也不是不能承受。然而一旦河道决堤,影响的就不是一家两家,而是数州之地。而且水龙所过之地,必定冲毁房屋,死伤无数。

    虽然朝廷年年都下拨修整河道的银子,也年年都在强调治理河道的重要性,但是到了这个时候,还是人人揪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太皇太后提议将薛知道留在京中,得到了朝臣们的一致支持。

    于是,这位才致仕了几天时间的前任宰相,又被请回了咨平殿内。

    江南各地的官府应对水患的经验丰富,察觉到水位上涨有异,就已经开始陆续迁移百姓,准备人工泄洪了。

    只不过在如今的制度下,百姓们都是地里刨食,自然安土重迁。乍然要他们迁离赖以生存的土地,难度极大,因此迁移工作推进得并不顺利。

    这样一来,当地官员就分成了两派。

    一派认为应该将所有人员都撤离出去,保证百姓们的安全,还有人留在此地,就不能开闸泄洪。另一派则认为事情紧急,把时间浪费在这些百姓身上毫无意义,应该按照既定的时间开闸,尽可能地将水患的影响降到最低。

    是这几百户百姓重要,还是数州之地数十万百姓更重要?

    两边吵得不可开交,就把这个难题送到京城来了。

    但是到了京城,官员们还是分成两派,照旧吵个不休,根本拿不出个合适的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