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知道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请回来的。何不平的本意,是让他跟顾铮相互制衡,利用这件事,让他们二人在太皇太后面前出错。因为这种事,不管怎么选择,都不算错但又都不算对,将来清算的时候,也可以作为一件罪证。
然而薛知道听完了各方陈词,却根本不加入这个战团,而是向太皇太后提议,派遣朝中官员前往当地,负责调度各种事宜。虽然现在情况还不严重,但不管是泄洪还是决堤,到时候势必要进行赈灾,朝廷离得远,总需要有知道情况的人在当地负责起这些事情来。
而之前一直没有参与争吵的顾铮,不但上书赞同薛知道的提议,更是主动请命,愿意前往江南,主持救灾各项事宜。
这个反应可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别说是顾铮这样的身份,就是普通的京官,这种时候也绝对不想去南方的。天灾无情,可不管你身份有多贵重,万一出了一点岔子,那就是把命都搭进去了!
这种心态,反衬得顾铮的这项请命十分高尚,朝臣们不论对他的观感如何,此刻都只有夸赞的份儿。
太皇太后自然是不舍得放顾铮出去的。
薛知道虽然还在京城,但已经离开朝堂了,如今她能倚重的就是顾铮,自然不愿意让他去涉险。但薛知道和顾铮数次单独奏对,据理力争,认为事关重大,如今必须要派人前往。
南方人口稠密,土地肥沃,气候湿润,因此也是大楚的粮仓所在,十分富庶。大楚每年的税收,南方也占据至少七成。因此这场水患不但会影响江南,更会影响整个大楚。而且这影响不是一时的,很有可能会持续数年。
天灾避无可避,朝廷能做的就是将影响降低到最小。
江南如今已经快乱了套,从朝中派人很有必要。一来是让江南百姓知晓,朝廷并未放弃他们。二来也能更加及时准确的处理各种事务。三来……则是一个目前尚未提到的问题:这一次天灾来势汹汹,但其中是否掺杂着人祸,尚未可知,也需要查清。
而要做到这些,没有人比顾铮更合适。
他年轻,位高权重,在民间声望还很高,这个时候,由他出面,能够很好的安抚住百姓们的情绪。
太皇太后虽然不愿,但也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再加上何不平也支持,便只得允了。
当然,何不平促成此事,并不是为了天下苍生。别人都巴望着顾铮一路顺利,只有他希望顾铮最好是在江南出点儿什么问题,回不来了才好。
反正是他自己要去江南,真出了事,那就是老天爷不肯庇佑,自找的。
贺卿是直到顾铮出京之前,才知道了这个消息。
江南水患的消息传来,她也在报纸上刊登了相关的内容。《自然》和《科学》是科学杂志,并不涉及政治民生,但是河道决堤本身,就是有文章可做的。
如今,“力”的概念已经通过两本杂志,普及到了许多年轻士子的心中。
而这一次,她就是要借助实例,让众人知道,力学的概念和知识,不光能够用于认知世界,更能够运用在现实之中,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为了写好这篇论文,贺卿带着自己的几个助手出了城,去城外的河道上实地考察,建立数据模型,两天之后才回来。
一回来就听说了翰林院掌院学士顾铮要出京前往江南的消息。
而且那么凑巧,她回来时要经过的这道城门,正是顾铮出京要走的路,两支队伍在城门外碰了个头。
等在十里长亭处准备给顾铮送行的人着实不少,贺卿来的路上就看到了,并不打算去凑热闹,但既然在这里碰见了,少不得要打个招呼。
既然见了面,贺卿也就问了一个自己一直颇为好奇的问题,“顾大人乃是国之栋梁,为何却要身涉险境?倘或真有什么意外,岂不是朝廷的损失?”
贺卿欣赏顾铮,便是因为他身上总有种为大义不吝牺牲自我的气质。不论是眼前这件事,还是史书上记载的辗转多地联合各地武装势力抗击异族,都是这种气质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