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长公主_作者:秋水晴(391)

2020-07-09 秋水晴

    圣人近年来头疾越来越严重,在政事上也越来越依赖皇后殿下。

    一个人的改变,源自于身边许多的人和事。

    裴行俭是李治曾十分信任的人,镇守西域时整顿边务井井有条,担任吏部尚书,吏治改革也可圈可点,如今出征突厥,不战而屈人之兵,声望已经极高。

    今时今日的裴行俭,足以出将入相。

    突厥归顺,突厥可汗及其部落首领成战俘,被押解回长安,本是好事。

    不管他们是否真心归顺,都已经为大唐控制。

    如今却说战俘并非真心归顺,要斩杀之。

    有人借战俘之事,打击裴行俭的声望。

    此战裴行俭无功,即使他带回了突厥可汗和部落酋长。

    可在打击裴行俭之时,可有人想过,若是此刻杀了战俘,大唐岂不是成了背信弃义之国?

    大唐国威何在?

    圣人圣名何在?

    他日,谁还敢归降大唐?

    “圣人,当日裴将军奉命出征突厥,这一年多来,呕心沥血,日日想着如何减少我军伤亡,令突厥归顺。阿史那伏念投降虽是因为我与程务挺将军北上进逼,可身为一国之首,若是还没到山穷水尽,又岂会甘心投降?先时不是真心,后来迫于无奈归顺,为何不能容忍?昔日英国公带我讨伐高丽,高丽王高藏亦是如此,甚至在高丽被纳入安东都护府管辖之后,高丽旧部仍有人想要复国,那些投降之人,谁不是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才放下手中的武器——”

    李治听着苏子乔的话,勃然大怒,喝道:“苏子乔!”

    裴炎连续两天入宫,与他分析突厥局势。说裴行俭在此战中并非功臣,立下大功的理应是北上进逼突厥大营的苏子乔与程务挺。

    李治对苏子乔有偏爱之情,此番召他入宫,本是有意将此次打了胜仗的头功算在他身上。

    谁知苏子乔却是榆木一根。

    苏子乔仿若没看到圣人大怒,一字一句无比清晰地说道:“大唐开国以来,对战俘从未大开杀戒。朝廷既要裴将军挂帅出征,他的一言一行,便是代表朝廷。昔日他既已代表答应阿史那伏念保全战俘的性命,今日朝廷便该信守承诺。毁约背信,是不义之举!”

    李治气得额角青筋暴跳,“苏子乔,闭嘴!”

    苏子乔却是心一横,胆大包天得不管不顾。

    只见他直挺挺地跪下,掷地有声地说道:“公然斩杀战俘,是背信弃义之举,必令天下人耻笑心寒。子乔万死,恳请圣人三思,勿听小人谗言!”    134

    李治看着跪在台阶之下的苏子乔, 气得两侧太阳穴一跳一跳的。

    这小兔崽子!

    头疾有些时日没发作的圣人身体微晃了一下,一只手撑在了旁边的案桌一角。

    只听得李治咬着牙, 一字一顿地问道:“苏子乔,你觉得谁是小人?”

    苏子乔低声说道:“子乔失言。”

    “从来只有情急表态, 没有失言。”李治被苏子乔气得闷在胸口的气缓了过来, 便顺着台阶缓步而下, “你是觉得我昏庸了?”

    话到这份上,还能怎么说?

    苏子乔心中苦笑,斩杀战俘一事, 他无论如何也不能置之不理。

    苏子乔:“圣人,突厥归顺来之不易。阿史那伏念与其部落首领在突厥也有声望,他们归顺之时,朝廷答应留他们性命。如今若是将他们斩杀了,大唐周边四夷, 该要如何看待大唐?圣人乃当世君子, 胸襟似海, 此事也牵扯到日后大唐边境局势,还请圣人三思。”

    李治走到苏子乔的跟前, 居高临下地望着眼前的年轻将军。

    苏子乔虽未抬头,但也能知道此刻李治的目光是如何冰冷。

    身为天子,从来一呼百应。他刚才情急之下, 该说的不该说的, 都说了。

    这时候, 后悔也没有用。

    苏子乔没为裴行俭说话, 也没说哪个是小人,他想了想,便用十分平静的语气与李治说道:“圣人,子乔年幼离家,便跟着镇守西域的裴尚书。这许多年来,裴尚书于子乔,义兄亦师。后来父亲薨了,子乔从西域回长安为父亲守孝,除服后,是圣人将子乔安排进羽林军中。子乔还记得圣人初次带着子乔到九成宫时,笑着说希望子乔能像父亲一样为圣人开疆拓土。这些话,不论子乔在羽林军还是在外镇守,都牢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