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仁宗皇帝本纪_作者:觉三千里(144)

2020-08-18 觉三千里

    晏殊忙道:“臣是在想,校舍的地址如今不定,不如将臣的家宅作为校址,两下方便。”

    赵受益一噎,没想到晏殊已经打算牺牲到这个份上了。

    看来大家都过的挺不容易,谁家里也没有余粮啊。

    但还是免了吧。

    晏府里的梨花院落、柳絮池塘,实在是太不适合培养工人们艰苦朴素的高尚情操了。

    别到时候工人们来上了两节课,别的没学会,学会吟风弄月、附庸风雅了。

    那可就有点糟糕。

    赵受益道:“不必如此,朕为晏卿选了一个绝妙的地方。”

    晏殊道:“请官家示下。”

    赵受益道:“就在禁军大营附近。”

    晏殊讶然:“那里……”

    赵受益道:“那里离内城也不远,不算偏僻。而且附近的土地都归军营所有,价钱还有商讨的余地。”

    至于能商讨到什么份上,就看狄青的了。

    晏殊迟疑道:“可是,莱国公……”

    禁军大营是莱国公的地盘,他和莱国公之间还有那么点说不清道不明的过结。巴巴地凑上去,似乎有些……

    赵受益没和他说寇准马上就要领兵去西北,回来之后大概就可以原地退休了。夏州的事情暂时还是绝密,他也不敢到处宣扬,怕引起恐慌。

    他只是安慰晏殊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呢,况且莱国公事务繁忙,也不一定能注意到咱们。”

    这倒是真的,自从刘娥社会性死亡之后,赵受益和寇准两人瓜分了她的政治遗产,寇准此时肩上担着的担子更重了些,依赵受益朝会时在寇准脸上看到的黑眼圈来看,估计每天睡眠时间不超过四个小时。

    禁军大营的一应事务,基本掌握在狄青的手里。

    就算是寇准知道晏殊在大营附近开了个学校,估计先是会思索一会儿晏殊是哪个,想到之后再一挥手:开就开呗,反正也不当官了,有点个人爱好也好。

    反正总比到处打人强。

    顾及着晏殊的自尊心,这些话赵受益都没说出口。

    晏殊心里顿时充满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凄凉:“臣必不辱使命!”

    赵受益点头,又问:“第一期学员的名单,你拟好了吗?”

    晏殊道:“臣给几位在地方上的老友发了信件,告知了此事,请他们推荐家境贫寒又有心上进的学子进京。京城之中,也有不少人家想要把孩子送来。”

    他虽然落魄,犹是文坛领袖。晏殊办学的消息一放出去,还是有不少小康之家趋之若鹜,想要让孩子沾一沾大文豪的光的。

    赵受益问:“大概能有多少人?”

    晏殊算了算:“大致在一千上下。”

    赵受益摇头:“远远不够。”

    晏殊道:“办学贵精不贵多,孔子亦只有三千门徒……”

    赵受益道:“孔子有三千门徒,称为贤者的只有七十二人。孔子也知因材施教,有些人可以深造,有些人只学些粗浅的皮毛知识就可以了。”

    晏殊疑惑道:“陛下的意思是?”

    赵受益道:“朕让晏卿办学,并不是想让晏卿每年给朕教出上千名进士来。朕想让晏卿给朕教出来的,是每年几十进士,几百举人,几千秀才,以及上万的童生。”

    他尽量以晏殊能够理解的科举考试等级来解释自己的目的。

    “几十进士固然要紧,可最重要的是上万的童生。朕患文风不畅,文治不兴,并不是嫌每年考上进士的人少,而是嫌民众之中开智之人少。如今汴梁城中百万人口,十人之中若有一个人识字,就是十万个人识字。十万人够多了吧?可是摊到百万人口里,却少的不能再少。只有叫这百万的人口都识字,才能将从前埋没的英才都显现出来。”

    晏殊惊道:“每个人都识字?这……”

    这怎么可能呢?

    赵受益拍拍晏殊的肩膀:“正因如此艰巨,朕才一定要晏卿为朕筹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