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仁宗皇帝本纪_作者:觉三千里(145)

2020-08-18 觉三千里

    他若只是想开个干.部进修学校,随便找个读书人不就都能胜任了吗,何必找一个千古留名的才子呢?

    只有全民扫盲教育这种庞大而艰苦的重担,才配得上晏殊这个名字啊。

    晏殊深吸一口气:“臣,必不负使命。”

    此事要当真做成了,他晏殊,必定青史留名!

    虽然目前已经青史留名了……他在玉清宫打人的英姿估计早已经被史官之笔尽职尽责地记录下来了。

    晏殊微微萎靡,又立刻振作起来。

    只有做成一番大事,才能洗脱之前的耻辱!

    赵受益笑了笑:“既然要做全民的教育,就得叫天下所有人都知道有这么个学校,都知道怎么来这里上学。”

    像如今这样口耳相传的广告方式,实在太不可取了。

    现在除了晏殊圈子里的那些人之外,平民百姓哪知道前任枢密使要开学校了呢?

    就算知道了,估计也只会哦一声。

    官老爷的学校,跟咱们有什么关系?

    晏殊疑惑道:“如何能叫全天下知道呢?”

    难道在官府发邸报吗?

    可是他已经不再是官身,已经失去了发邸报的资格。

    赵受益微微一笑。

    隔天,汴梁城所有瓦肆的入口处,都树起了一个巨大的招牌。

    招牌上用蓝底黄字写道:天下第一大才子晏殊将于九月初一开办新式学校,赶快为了您的孩子报名吧!    清北大学最终选址在了火柴厂隔壁。

    确实是隔壁, 工厂的围墙离大学的围墙不过一丈远近。

    按理来说, 学校不应该建得离工厂这么近, 就像工厂也不应该建得离闹市这么近一样。

    尤其是火柴厂这种排放大量污染性气体的工厂, 不治理吧祸害人,治理了吧成本高,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迁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去。

    但火柴厂同样需要大量的工人, 如果迁到偏僻的地方,依着北宋目前这个公共交通约等于零的情况来看,恐怕很难招到工人。

    学校也是如此。

    赵受益开办清北大学的初衷就是培养出一大批中层技术人才来。

    他迫切需要在五年内培养出至少一万会写字、会算数、有理想、有抱负、有一技之长,人生目标不只是考科举当官的人才,而这些人才要从哪来呢?

    农民的儿子忙着种地,读书人的儿子忙着科举, 小市民的儿子忙着接父亲的班,只有工人的儿子, 长辈们忙着工作没空教育孩子, 有那个闲钱送孩子上个全日制的学校,也不求着孩子将来当个大官报效国家——将来和他父亲一样,进工厂当个工人就行了嘛!

    所以蒋平的工厂制造的不仅是火柴,更是赵受益梦寐以求的人才的初生态。

    他必须把学校建在工厂附近,这样厂里的工人才会就近将孩子送去学校读书, 也方便蒋平组织工人去学校读夜校, 进行一下思想品德教育。

    晏殊就算别的不会,讲道理教育人还是会的。

    准保叫你偷鸡摸狗地走进来,光明磊落地走出去。

    有了这么几个考量之后, 赵受益最终还是决定将清北大学设置在火柴厂隔壁。

    至于火柴厂的污染……

    他也只得督促蒋平做好环保措施,给工人做好防护,废弃排放之前做好除硫准备。

    好在火柴厂不会一直和大学做邻居。等汴梁附近的公共交通发展起来、清北大学的名声也打出去了之后,火柴厂就可以迁往远郊了。

    出于对前世学习生涯的怀念,赵受益将开学日定在了九月一日。

    现在也根本没有公历这一说,因此这个九月一日是农历的九月一日。

    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候,田地里的秋收结束,朝廷开始分批次处死罪犯,清北大学热热闹闹地开学了。

    得益于这段时间一直屹立在各瓦肆门口的广告牌,现在全京城的人——不,全天下的人,几乎都知道,大才子晏殊在汴梁城里开了个学校,举凡向学之士,都可以来此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