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断了。”
枢密副使当着皇帝和太后的面把自己随从的牙打断了,不能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此事再大,没有玉清宫无佛像参拜事大。
晏殊暂且被压入天牢,那个倒霉随从被抬回了家,庄严佛乐再次响起,皇帝太后并文武百官和乐融融地踏进玉清宫的大门。
入了正殿后,皇帝和太后坐在正中,大相国寺主持坐在他俩对面,其余官员围着这三人落座。
住持将完一卷经后,又引导众人冥想,体悟心中的佛。
一片寂静之中,在场所有人都悟到了佛的真谛。
玉清宫首次无佛像参拜顺利落幕。
拜完了佛,刘娥领着赵受益回了凤宸宫。
刚一坐下,刘娥就恨恨地道:“个竖子好大胆!”
赵受益忙劝道:“阿娘消消气,慎勿为一臣子大动肝火,伤了凤体。”
刘娥叹了口气:“还是皇帝体谅人。”
“这个晏殊怎么就这么没有惧怕,居然……”
赵受益暗道:还能是怎么回事,报复社会呗。
和寇准一样,晏殊也是神童出身。
他比寇准还要更神一些。
寇准是十九岁中进士,得到宋太宗重用。晏殊是从小才名远扬,惊动地方长官,长官将他推荐给皇帝,皇帝考校一番,立刻重用。
这一年,晏殊十三岁。
一个人若是从小就是神童,从小受人追捧,那自尊心高一些,玻璃心一些,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晏殊现在当着枢密副使,顶头上司是寇准。他虽然钦佩寇准这个前辈,未尝没有“彼可取而代之”之心。
但是现实狠狠给了他当头一棒。
寇准即使不当枢密使了,这个位置也轮不着他。太后宁可把这个位置给一个拉皮条的,也不愿意让他晏殊来当这个枢密使。
这种轻忽,让晏殊不知所措了。
更不知所措的是,似乎莱国公也不如以往赏识他了。
晏殊不傻,寇准对他的态度变化他心里清清楚楚。
两边都靠不上,看起来仕途是无望了。
晏殊也不是没有脾气,你们不愿意重用我,我还不愿意陪你们玩了呢。
破罐子破摔,再见了您内!
于是就有了玉清宫前的一幕。
赵受益明白他的想法,所以才更头疼。
这种明显黑化了的臣子要怎么拉回来啊? 宋朝优待文人, 尤其优待有功名在身、身居高位的顶级文人。
譬如晏殊。
但宋朝同样尊崇君主, 君主的权威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顶峰。宰相不能再与皇帝坐而论道, 御史也失去了谏议皇帝的权力, 只能卯足了劲儿监察百官。对于胆敢冒犯天子权威的人,是一定要严肃处理的。
譬如晏殊。
当着皇帝的面抡起胳膊打人, 无论被打的人是谁, 都是妥妥的大不敬,是重罪。
处在这两种极端之下,如何处理晏殊倒成了一件颇为棘手的事情。
按照以往的流程,应该是先由御史弹劾晏殊的罪状,再由皇帝裁决如何处置此人,经二府审定, 明发圣旨,决定此人是杀是贬, 如果要贬, 贬到哪里去。
像是枢密副使这样的高官,直接杀了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晏殊还是有名的才子。
一般就是贬,但这种贬还不是直接降低官品,官品一般不变, 只是剥夺此人身上兼着的差事, 再给他加一个虚职,然后叫他“出知某州”。
就是把你外放了,远离权力中枢, 有多远滚多远。
比如晏殊,按照常理,他本应被剥夺枢密副使的差遣,被安上六部里某部侍郎的官职,出知某个州。
如今宋朝官制十分混乱,某人究竟是个什么官不看他的官职,而看他的差事。比如某人的官职是礼部侍郎,但上面给他的差事是管户部的事情,那他就跟礼部一点关系都没有,礼部的事情由另外一个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