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阙_作者:七月新番(1129)

2020-08-29 七月新番

    萧望之也赞同,说了一句得罪很多儒生的话:“不知诸君可否发现,陛下虽学儒术,但亦好刑名,尤其喜欢务实之吏,魏廷尉虽以学《易》为贤良文学,但他出名,是在河南太守任上的循吏手段……”

    不止是他们,连其他五经博士也在纷纷议论,满朝儒臣都伸长了脖子,希望能影响到太子,影响到大汉的未来。

    除此之外,他们也隐隐担心,在倒霍中立了大功的任大司马,会不会变成霍光第二,为了掣肘制衡,不可不早早提防啊,相信这一点,皇帝亦是明白的。

    结果,当天子的诏令下来,宣布太子太傅人选时,所有人都傻了眼。

    这是一个被他们视为“功利开边之臣”的家伙,与渐渐起势的任党走得极近。

    但他们才想反对,却统统闭嘴,如鲠在喉,一句话都不敢说。

    还得齐声叫好!

    因为要教太子知父子君臣之道,没有人比这一位更合适!

    “忠节侯苏武为太子太傅!”

    ……

    而建章宫中,在许婕妤疑惑而问,为何不像当年张贺给刘询找老师那样,找一个儒士时,刘询却笑道:

    “朕在民间时便知道了,俗儒不合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非但政务不足委任,更别说朕的太子了!”

    ……

    PS:尽力了,累瘫了,晚一分钟就别介意了,连群里说已更的力气都没,晚安。    早立太子是为了社稷和安定人心,至于刘询忽然对太子教育如此重视,还是受了霍氏族诛的影响,以及任弘“无意中”的一番话。

    “陛下,臣以为,大将军一生英明,却因为娶错了人,忙碌于朝政,对儿女也不上心,以至阴妻邪谋,教子女无方,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

    平定叛乱后,任弘忽然对刘询大发感慨,并用自家儿子任白举例道:”臣先前溺爱吾子,使他耽于玩乐而不知礼仪,往后却不敢如此,至少要给他找一良师,五经之类可以长大再学,但父子君臣之道,却得从小教起,否则我生怕身后为其所毁。”

    刘询深以为然,大汉朝坑了父亲和祖先的列侯、诸侯不要太多,极少能富过三代的,多是教育出了问题。所以皇长子才三岁不到,他就开始对找老师上心了。

    仔细捋捋大汉历史,皇室之所以不像列侯一样,两三代就垮了,是因为历代先君对此本就十分重视,当年贾谊给孝文皇帝上书,专门谈了太子教育问题。

    “天下之命,悬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输教于选左右,心未滥而先请教,则化易成也。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

    在君主时代,这无疑是正确的,000庸主还是666神君,确实关系社稷存亡。

    孝文皇帝对这奏疏大赞,然后反手就将贾谊安排给梁怀王做王太傅,而晁错做了太子太傅。

    结果晁错导太子以法术,教出来了一个精通权术的家伙。贾谊教梁王以《诗》、《书》,虽然梁怀王坠马亡,贾谊自责而死,但继任的梁孝王也深受贾谊影响,文青教出来还是文青,最后被他老哥汉景帝玩得团团转。

    太子太傅,日就月将。琢磨玉质,言太子有玉之质,琢磨以也。果然什么样的匠,磨出什么样的玉。

    大汉的太子教育也有失败的时候,比如刘询的祖父卫太子,按理说名师不少,诸如万石君少子石庆,卜式,但他最后一任太子少傅石德,在巫蛊难起时,因为害怕像公孙贺父子、两位公主和卫伉一样被定罪杀死,便极力怂恿卫太子起兵,最终酿成了悲剧。

    所以挑人时,可得看准喽,观其言察其行,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教太子的。

    “贾谊说,教太子可分三段,乃生幼年时,少长知妃色时,以及既冠成人后。朕打算在去疾乃生幼年时,让正直博学、忠于君主、敬佩父兄之人入太子宫,与太子同起居出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此潜移默化,让太子成为正直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