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阙_作者:七月新番(1130)

2020-08-29 七月新番

    相比于各有用心的其他人,苏武无疑是最完美的选择,无人怀疑忠节侯之忠,而论见识,曾去过北海,又担任典属国多年的老苏武,也是博闻之辈,尤其是刘询听任弘说过……

    “苏公很喜欢孩童。”

    幼年时跟着这样的长者,刘询相信,自己的长子绝不会成为霍禹之类的阴邪之辈。

    “但苏公年迈,已过七旬,还能做几年太子太傅?”这是许平君担心的事。

    “苏公百年之后,去疾也已少长知妃色,朕心中已有人选。”

    刘询笑着,对别人的设防,对许平君却无话不谈,透露了自己的打算:“西安侯如何?”

    许平君也想过,但又觉得不行:“西安侯为陛下整治南北军,恐怕无暇为师吧?”

    确实,等整顿好京畿防务后,刘询还有一大堆事得由任弘牵头去做,这可是出将入相的大才,得榨个干净才行。

    “朕说的是许多年后,等平定匈奴,海内晏安,长城再无边警之时。”

    那是孝武、卫、霍、张骞一代人奋力开拓所祈求的梦想。

    也是霍光、苏武、司马迁这一代人在太初年时憧憬过却最终失望。

    刘询很期盼大汉能在自己和任弘这一代人手中,迎来那样一天。

    在大将军时花费十年的打击包围下,匈奴已衰,只差最后一击了,刘询对此信心满满,觉得就是三五年内的事。

    “到那时,西安侯不必南征北战了,便可专心做太子的好夫子了,就像当年在尚冠里中,指点朕一样。”

    说起来,在西安侯身边谈笑无忌的时光真好啊,总是会增加很多奇怪但却有用的知识。

    或读史明智,或习武强身,或大谈天地之广,增长见闻,足以受益终身了。

    这是刘询对未来的安排,那太子什么时候该学五经呢?

    “高皇帝曾言,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自践神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

    “朕的许多大臣,诸如御史大夫于定国等,都是三四旬才学儒术,仍有所得,不急,等太子既冠成年后,自然会读五经,亲近儒生。”

    刘询决定了,等到成年固定了看法后,再让太子多接触儒生、学五经拉拢人心不迟,在他跟着苏武、任弘遍尝了天下美味后,再吃儒生端上来的那几碟酱菜,就心里明白份量了。

    至于治国之道、君王南面之术,他可以亲自传授。

    和所有父亲一样,儿子才三岁,刘询就已经为了他安排好了一切。

    不过,现实常常出人意料,后辈会顺着长辈划好的路线走的,十中无一,他们总会叛逆,会越轨,结果或好或坏。

    也给历史带来了无数可能性。

    许平君看着为皇太子勾勒未来的天子有些好笑,或是因为年少就成了孤儿,缺乏父母之爱,刘询对亲情看得极重,尚冠里中说西安侯溺爱儿子,或许也是类似的原因吧。

    她只笑道:“不过西安侯如今已位列三公,仅次于车骑将军,到时候肯定功勋更加卓著,让他做太子太傅,会不会太委屈了?”

    “保留将军衔即可……”

    刘询不觉得这是问题:“更何况,古有三保,太师、太傅、太保。大不了,朕在太子太傅之上,再加一个‘太子太师’,位在三公之上。”

    天子随口打趣道:“若到时候‘任太傅’请不动他,‘任太师’总行了罢?”

    ……

    在完成拜皇太子之仪,选了苏武为太子太傅后,刘询亲自带着儿子去拜谒先祖之庙,并大赦天下,赐诸侯王以下金钱,至吏、民鳏、寡、孤、独各有差。

    说白了就是给天下人发福利,派遣使者巡行天下,进行慰问,赐县三老、孝廉每人五匹布帛;赏赐乡三老、孝悌、力田每人二匹帛,三斤絮;赏赐年龄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三石米,九十岁以上者一头小猪。

    虽然落实下去,肯定会被地方小吏克扣,比如三斤变一斤,帛变成布,但总能发到手点东西,民间赞不绝口,都觉得沾了太子的光,纷纷为太子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