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克西戎,还师于京。鬼方宾服,罔有不庭。
昔周之宣,有方有虎。诗人歌功,乃列于雅。
在汉中兴,充国作武。赳赳桓桓,亦绍厥后。”
这是将赵充国比喻成周宣王中兴时的名臣方叔、召虎了!
凡十八人,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明著中兴辅佐,列于方叔、召虎、仲山甫焉。
但剩下第一、第二俩人,其功劳,已经超越了“劳”“功”的概念,皆是以德立宗庙定社稷,开太平世的“勋臣”!
他们一个代表了过去:画上之人身着卿相服,身材矮小,疏眉目,画的是他夺废帝玉玺的那一幕,正是大司马、大将军、博陆宣成侯霍氏。
另一位代表了未来:画的不是中年后赘肉增生油腻之状,而是年轻骁勇的少年之时,穿着白虎纹明光铠,牵着一匹赤马,仗剑而望,那名马旁还注着:“萝卜”。
恰是此时身在埃及的大司马、骠骑将军西安侯任弘。
“皆不世出之人,就算将汝二位放在高惠文景,甚至是孝武之世,恐怕亦是数一数二罢?却都让朕遇上了,何其幸哉!”
一路来未有丝毫迟疑的刘询,却在这陷入了停顿,面露思索。
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
……
PS:明天大结局,正文最后一章。
这次番外会安排上的,周更。
另外推荐纯洁滴小龙的“历史”小说《魔临》,正是好看的时候,更新也快,可杀。 “故大司马、大将军、博陆宣成侯宿卫孝武皇帝三十有余年,辅孝昭皇帝十有余年,遭大难,躬秉谊,率三公、九卿、大夫定万世册,以安社稷,天下蒸庶咸以康宁。宿卫忠正,勤劳国家,功德茂盛,勋如萧相国。”
这是当初刘询给霍光的盖棺定论,即便后来霍氏谋反,除了一个幼孙霍武外全部族诛,依然没有影响这评价——顶多就是将霍皇后葬在霍光墓旁给她加了个恶谥春秋笔法一番。
但明面上,十多年来,刘询对霍光都毕恭毕敬,每年派人去坟墓祭扫,近来又恢复了霍氏孤儿的地位,让他继了博陆侯之爵。今日麒麟阁上众人皆直书姓名,唯霍光不然,只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以示尊敬。
刘询很清楚,霍光承上启下,从天下从土崩瓦解的边缘拉了回来,又有策立之功,没有他下决意,刘询不一定能当上皇帝。
承认他的功绩和地位,就是在维系自己继位的合理性——虽然随着完成灭匈奴和治比文景的成就后,这点已经可有可无了。
而霍光又曾遣傅介子出塞再通西域,谋划了必灭匈奴的国策,给今朝完成此事打下了基础。
但要实打实地论功劳,刘询心中,霍光是略不如任弘的。
“弘有萧何之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有张良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又有韩信之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
真是一个完人,所以才能在短短二十余年间,做下了那么大的事业:开西域,破西羌,救乌孙,辅新君,平霍氏,灭匈奴,兴百业,定春秋,拓丝路,献舆图,他还给刘询留下了无数人才,功如三杰之和,若无他,大汉的中兴将大打折扣。
而在个人感官上,霍光让皇帝芒刺在背,任弘使刘询如沐春风。霍光步步紧逼,任弘却知道退让,用一种犹如自我放逐的方式西行,避免了君臣相杀的悲剧发生,这是最让刘询感怀的事。
“有臣……不,有朋友如此,朕复何求?”
功臣次序和入选都是有其政治原因的,郭翁中、辛庆忌、韩敢当、冯奉世、张敞,是刘询内定的未来辅臣,所以他们即便功劳有所不及,也必须入选!这是他们的政治资本。
霍、任二人亦然,在刘询看来,霍光只代表了过去。
而任弘,代表了现在和未来,看看朝中诸卿吧,数数麒麟阁上诸功臣吧,还活着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算“任弘党羽”,连他最信任的郭翁中,都做过任弘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