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乡绅土豪手里的田地粮食产量可不低,东南粮价之所以这么便宜就是因为地大多集中在这些人手里,而这些人自然想把手里多余的粮食卖出个好价钱。
这个好办,只要投靠我,跟着我混的,粮食一律高价收购,比市场价最少多出五成,反正东瀛那边粮食缺的厉害,只要能运过去,基本上都会被扫光,至于那些执迷不悟,还跟着海商豪门混的,那就不好意思了,你们还是卖地方上,去获取那点微薄的利润吧。
他这一招的确厉害,谁不希望自己手里的粮食能多卖点钱啊,多出五成的利润,一千亩那就是将近一千两银子啊,这会儿各地的土豪乡绅手里谁没千八百亩地的,跟着总督大人混,一年就能多赚上千两银子,而且还能在衙门中任职,走出去都倍有面子,这种好事大家自然是趋之若鹜。
这种事,一旦放出一点风声,都不用他刻意去宣传,各地的乡绅都会想尽办法,削尖脑袋来巴结他。
不出一年,东南的乡绅大半都改换了门庭,投到了他的门下,这样一来,收购到的粮食那也是相当之恐怖的,甚至,整个东瀛市场都有饱和的趋势。
这个问题他倒也早就预料到了,东瀛市场饱和了没关系啊,他还可以购置马车,加强运输能力,将粮食运到大明西北去卖。
这会儿小冰河天灾已然开始在西北肆虐,西北的粮食那可是越来越贵了,虽说利润不能跟卖到东瀛比,但售价却比东南普遍高出一倍以上,杨家通过这个赚点小钱还是没有问题的。
他这么一搞,不但笼络了东南的乡绅,还取得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东南的商贸活动越来越频繁了,老百姓也越来越富有了。
话说他收购乡绅手里的粮食跟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呢,钱是乡绅得去了,又不是老百姓得去了。
原因很简单,乡绅手里有钱了,花销自然也就会随之提高,而他们采买的各种生活用品甚至奢侈品大多出自匠户又或者普通老百姓之手,他们消费多了,老百姓赚的自然也更多了。
这样一来,东南的形势越来越好,不管是乡绅土豪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对杨聪赞不绝口。
这总督大人好啊,不但解决了海盗和倭寇的问题,让大家过上了安宁的生活,还想方设法让大家都能赚到钱,过上好日子。
杨聪在东南是声望日隆,夏言和严嵩却是越来越难受了,夏言是担心杨聪借东南之势助阳明一脉来夺他的权,严嵩却是对东南的利益更为看重,那可是一年几百万两的收益啊,虽说拿大头的是海商豪门,但他一年最少也能捞个几十万两的好处费不是。
这一下,全被杨聪给夺去了,让人如何能甘心! 杨聪在东南声望日隆,连带阳明一脉在朝中也声量日大,很多事情,一旦朝议,东南大多官员都会站在阳明一脉一边,夏言和严嵩就算把持了内阁和吏部都没用。
没办法,要比官绅数量,东南五省几乎占了整个大明的六成,而这会儿官员大部分都出自官绅世家,所以东南籍贯的官员数量在朝堂之上也占了一大半。
平时,这些人可能不会拉帮结派,打压异己,但是,一旦涉及到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也会挺身而出。
前几年海商豪门之所以能横行无忌,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因为他们代表了东南官绅的利益,东南的官员自然而然总会有些偏向于他们。
不过,这会儿杨聪已经慢慢取而代之,成为东南官绅势力的代言人,阳明一脉自然也因此受益,簇拥日众。
夏言和严嵩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任形势这样发展下去,阳明一脉估计很快就要力压他们夏言一党,成为朝中最大的势力了。
因为能上朝议的事那都是朝廷大事,不但涉及到个方面的利益,有时候还直接涉及到官员的任免,如果任由阳明一脉在朝议中占据上风,朝中个衙门必定会慢慢偏向他们,到时候内阁大权恐怕都会被他们给夺了去。
夏言和严嵩是绞尽脑汁想要把杨聪浙直总督之位给撸了,奈何杨聪却做的几近滴水不漏,让他们怎么都挑不出大毛病来,再加上他在清剿海盗和倭寇上的功绩,嘉靖对他更是异常器重,想动他,几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