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到底如何是好呢?
正当他们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使节团从遥远的安南,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大明的京城。
这使节团是来干什么的呢?
其实,很多朝臣都知道,这安南的使节团是来请大明出兵讨伐篡位之臣莫登庸呢。
安南的使节团来大明京城可不是一回两回了,安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很多朝臣也都清楚。
这事其实要怪他们自己,因为后黎朝的襄翼皇帝黎潆就如同隋炀帝杨广一般,杀兄夺位,残暴异常,而且他还贪图享乐,不理朝政,结果被大臣郑惟衍发动兵变给杀了,而继位的少帝黎光治又被郑惟衍的哥哥郑惟岱给杀了,后黎朝的另一位权臣阮弘裕得知消息,干脆举兵拿下了都城升龙,拥年幼的黎昭宗为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后黎朝因而大乱,各路诸侯相互讨伐,征战不断,就如同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一般。
最终,权臣莫登庸就如同曹丕一般,废黎昭宗自立,成立了莫朝。
不过,派使团前来大明都城的并不是莫登庸,而是那些意图复国的后黎朝宗室,他们就是想让大明出兵帮他们平叛,收拾莫登庸。
这事按理来说大明朝是应该管,因为安南的后黎朝一直以大明的藩属自居,朝贡从未间断过,而且每逢新帝继位,都会遣使请求大明册封,俨然就是大明的小弟一般。
这会儿小弟被人给收拾了,当大哥的自然要为其出头。
但是,大明这几年南倭北虏,自顾不暇,又哪有精力去管安南之事,所以,每次安南派来使节团嘉靖都只是命人客客气气的招待一番,然后假假意思答应人家出兵,把人家劝回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开玩笑,打仗不要钱的吗,那莫登庸麾下足有十余万大军,而且还占据了地利之便,大明不相应出兵十余万,能干得过人家吗?
再说了,安南与中原远隔千山万水,出动十万大军可不是一点点开销,光是粮草辎重的运送费用一个月就的消耗十余万两,大明又哪里来的这么多钱。
所以,嘉靖每次都只是说说而已,至于真正派兵讨伐莫登庸,他想都没想过,至少,这会儿他还没有想过。
不过,当安南的国书传到内阁的时候,夏言却是心中一动。
他呆呆的拿着安南国书沉思了一阵,随即便命人把严嵩叫了过来。
严嵩这会儿也是一筹莫展,杨聪这家伙一去东南便如同龙入大海一般,怎么都收拾不了,这样下去可如何是好啊!
他满腹心事的来到夏言的值房,假假意思见了个礼,随即便例行公事般的敷衍道:“首辅大人,不知招下官前来所为何事啊?”
没想到,夏言却是兴奋的拿起安南国的国书,略带激动道:“惟中,这个你可曾看过?”
严嵩接过国书大致扫了一眼,略带惊奇道:“怎么,大人,这次安南国的国书跟以往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夏言略有些得意道:“你没看出来?”
看出来?
看出什么来?
严嵩展开安南国书仔细看了一遍,随即莫名道:“大人,请恕下官愚钝,这安南黎氏不就是想求大明出兵平叛吗,跟以往好像没什么不同啊。”
没想到,夏言竟然神经质般的点头道:“是啊,出兵平叛,你说派谁去好呢?”
派谁去?
开什么玩笑,朝廷哪来的这么多钱帮安南平叛,就算他不是户部尚书也知道,这会儿大明朝廷,别说是一个月抠出十余万两了,就算是一年抠出十余万两来都难。
这家伙到底什么意思啊?
严嵩拿着手中的安南国书又看了一遍,实在看不出来安南国这会儿有什么变化,既然安南国没有什么变化,那朝廷还是得派出十余万大军才能平叛啊,而且安南还不是什么小国,朝廷大军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冲到那里就把人家十余万叛军给解决了,按他的估计,安南平叛最少也要一年时间。
一个月光是粮草辎重的运输费用就得十余万两,一年下来得多少军费,朝廷根本就不可能出兵安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