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甚者,八股文对整篇文章字数都有规定,按明朝的规定,多于五百字的试卷就废了,五百字,前面还要根据格式要求写四段近乎废话的东西应景,这观点怎么论述的清楚呢?
还有,整篇都要用古代先贤的口气来写,这得多难为人啊,搞的很多古代读书人都跟吃错药了一样,满口的之乎者也,其实,不是他们喜欢这么说话,而是科举考试要求他们用这种口气!
总而言之,从格式和规定这些方面来说,八股文是相当有规律的,那么,杨聪为什么会认为这八股文找不出规律来呢?
主要原因,这些格式和规定所有考生都知道啊!
他想找出的规律是这时代所有读书人都不知道的规律,或者说,他想找出的是科举的捷径。
简单来说,就是不用跟这个时代的书呆子一样死读《四书五经》也能做出上好八股文的方法。
这个方法自然没这么容易找出来,他拿着几篇八股文仔细对照了半天,还是没有一点头绪。
他只感觉,这些八股文除了迂腐就是死板,没一点意思,看着都让人昏昏入睡。
这些文章的确不怎么样,因为这些都是他吃完饭之后厚着脸皮去严老先生那里求来的,也就是说,这些八股文都是跟他同窗的那些穷秀才写出来的。
其实,县学也不光是讲解《四书五经》,严老先生也经常出题让下面的生员写八股文。
不过,他就是出题,很少讲解,更不会教学生总结八股文的规律,就让你自己写,写完给他看。
他看了,觉着写的好的就会当众读一读,以示嘉奖,写的不好,他也会批评一番,仅此而已。
这些所谓写的好的自然都是那些穷秀才写的,他们都能考上秀才,做八股文肯定比杨聪他们这些例生肯定强多了。
杨聪以前就属于写的不好的那一类,不过他写的八股文倒还不至于狗屁不通,所以,严先生才说他资质还可以,只要努力,考上生员没什么问题。
这会儿他倒不是不想努力,他只是不想按这年代读书人的方法去努力而已,要按这年代读书人的方法去努力,他恐怕还得读几年才能考上秀才。
而且,就算他努力一辈子,能不能考上举人还不好说。
至于进士,那真如同严老先生说的,一点希望都没有。 这八股文有特殊的规律吗,或者说这科举考试有捷径吗?
对于这个年代的读书人来说自然是没有的,要有的话,只要是个读书人都能金榜题名,朝廷又哪能塞下这么多人呢?
正因为朝廷塞不下这么多读书人,科举考试才会选用八股文这种规定近乎死板的文体。
说白了,科举考试之所以选用八股文,就是为了为难读书人,就是为了淘汰大部分读书人,让金榜提名变得难如登天。
杨聪是越看越绝望,这八股文真不是一般的难写啊,貌似只有死读书,把《四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把古圣先贤的话都记在脑海,然后不断练习,模仿古圣先贤口气写他个千百回,这样才能具备写八股文的基础。
这得苦读多少年啊,恐怕读到死他也只能考个举人,金榜题名岂不成了笑话。
如果按这年头读书人的方法读下去,他还改变个屁啊,不说改变大明的命运,他自己的命运能不能改变都是个问题。
捷径呢?
他需要的是捷径啊!
这破题、承题、起讲、入题也就罢了,只要模仿圣人的口气按格式写几句,能说出点道理来基本就没问题了,主要后面这八股,又要讲道理,又要模仿圣人的口气,还要对仗工整,还要注意平平仄仄,还要注意押韵,这不要人命吗!
这平平仄仄和押韵就是最要命的地方,打个简单的比方,比如说古诗,那也讲究平平仄仄和押韵,古人写一首绝句最少都得琢磨好几天呢。
一首绝句也就二十来个字,这时间当然不是费在写字上,要是光写二十来个字,当然费不了几天,几分钟就完事了,写古诗最费事的也是平平仄仄和押韵,有时候一个字都得推敲老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