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_作者:星辰玖(63)

2020-09-01 星辰玖

    这八股文可不是二十来个字,正文部分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组排比对偶句最少也有两百来字,要一一注意平平仄仄和押韵,其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到底什么是平平仄仄,什么又是押韵呢?

    这个杨聪倒是很清楚,这时代的读书人基本上都学过这个。

    这平平仄仄,大致意思就是某些特定的文体每句话里每个字要按固定的声调来,这样读起来才会昂扬顿挫,至于声调其实跟后世的四声差不多,但是,这个时候并没有四声这一说,这个时代对声调的描述是这样的: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声、去声和入声。

    至于押韵,还好理解一点,说白了就是特定的几句话结尾之处要用同韵母发声的字。

    不过,这个时代也没韵母这个说法,这个时代汉字的读音一般用直音法和反切法来标注。

    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或者近音字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比如“疾读若急”,“降读江入声”。

    反切法就是将这个字读音切开成两部分,用两个字来标注,比如“劝,去愿切”,“孤,古胡切”。

    这家伙,这个时代对读音和声调的标注方法还真是麻烦啊,杨聪下意识拿起笔在一篇八股文上涂抹起来。

    他的目的自然是想找出这八股文平平仄仄和押韵的规律,不过,他标注的并不是什么“平上去入”,也不是一个个同音字或者两个反切的汉字,而是后世的声调符号和韵母。

    这一篇八股文总共还不到五百字,正文部分最多也就三百多字,用后世简单的符号标注倒也不怎么费时间,很快,他便将眼前这篇八股文的四组排比对偶句标上了声调,每个需要押韵的地方也标上也韵母,一篇整整齐齐的文章顿时被他涂的一塌糊涂。

    这个倒没多大关系,反正这种学生写的八股文严先生那里有的是,关键问题,就算他涂的一塌糊涂,还是找不出一点特别的规律来啊!

    怎么办呢?

    他呆呆的看着眼前的文章,陷入了沉思。

    看着看着,他眼前突然一亮,咦,这个标注方法貌似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啊,因为这个时代的读书人都不知道这种简单的标注方法。

    那么,怎么发挥这种标注方法的长处,找到科举的捷径呢?

    有时候,灵感就如同火花一般,一闪就出来了,就看你抓不抓的住。

    很幸运,杨聪抓住了,他很快就从标注方法联想到了这个时候汉字注音和后世的不同之处。

    这个时代的人要理清平平仄仄可不容易,他们得一个个字去想这个字的直音或者反切音,然后才能判断出这个字的声调,而他不用啊,他心里默默读一下就知道声调了。

    还有,这个时代的人找押韵字更麻烦,因为他们没有统一的韵母标注啊,而是用同音字,近音字甚至是反切法混合标注的,比如,“放”字要找个押韵字出来,这个时代的人得想好一阵子,而杨聪就不一样了,昂、帮、沧、当、方、刚、航、洋、讲、抗、浪、囊,声母一路配下去,分分钟找出一堆来。

    这样一来,要写出一组对仗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应该不难啊!

    想到这里,他随手翻开旁边的一本论语,随便找了一句做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想法刷刷写了两句论述。

    这两句就是他按平铺直述的手法胡写的,肯定不符合八股文的要求,不过,不要紧,改改就行了。

    首先,把这两句字数调整一下,让两句话分成字数相对等的几小段,先把字数对上。

    然后,根据语法把“之乎者也”等助词加上去,让其看上去像古圣先贤说的。

    然后,根据平平仄仄的要求将声调不合适的字替换掉。

    最后,在需要押韵的地方换上同一韵母的字。

    不到半个时辰,一组对仗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