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杨大人,果然是个神人,不同凡响啊!
至于这书本身,当然也有想买的,不过那都是极少数钱多的发烧的,一般读书人,还真没想过要买一套来看看,因为这一套下来就是一百多本啊,就算按最低的价格计算,那也是十几两呢,几个人能买的起。
杨聪大肆张扬了几个月,这《格物致知之理》总算是陆续刊印出来,装订成册了,那些钱多的发烧的人也开始打听,哪里能买得到了。
说实话,就算是只能卖出去一万套,以他这书的装潢和本身的质量,一套卖个几十两是不成问题的,一万套,那也是好几十万两呢,他也能收回一点成本。
但是,他压根就没拿去卖!
《格物致知之理》刊印出来之后,宫廷版的,他首先给嘉靖送了一大车,一百套,至于拿着保存,还是拿着看,拿着玩,他就不管了。
另外,他还给嘉靖送了十余车民间版的,这些,就是给嘉靖拿去送人的了,反正皇亲国戚多的是,一千套,小意思而已,不够的话,还可以再问他要,不管要多少,他都管够。
紧接着,他又给阳明一脉大佬每人送一车,一百套,民间版的,至于他们是自己看还是拿去送给亲朋好友,他也不管。
紧接着,物理学院的学生还有阳明一脉各位大佬的弟子,每人都送了十套,至于他们是自己看还是拿去送给亲朋好友,他也不管不问。
总之,他就跟个神经病一般,到处显摆,到处送,张扬到不行了,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出书了一般。
凡是认识的,他都送,甚至严嵩和夏言他都每人送了一百套,不认识,他也送,只要有个由头,能送出去的,他都送!
这一下,大家都认为他是有点脑子发热,烧坏了,殊不知,这样一来,他这《格物致知之理》一下就进入了大明所有读书人的视野。
毕竟,大家都有亲朋好友不是,一套书,分别借给十个人看那是根本不成问题的,一百万套,足以影响到一千万人以上了,而这回儿,大明读书人全加起来还不到一千万呢。 明朝这会儿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什么呢?
这个问题,貌似不用问,读书人之所以读书还不是为了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因为你不参加科举,考取功名,不但书白读了,甚至个人生计都很难维持。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这年头读书的投入太大了,不但要投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还要投入笔墨纸砚和书本甚至考试的费用,一般人家哪有这么多闲钱,所以,大部分读书人都是举债在读书。
如果能考取功名,那倒还罢了,就算是最低等的秀才功名,那也是有一定用处的,可以去衙门当个小吏,也可以去有钱人家当幕宾,再不济,还能开设私塾教授弟子。
总之,读书人只要考取了功名,维持生计还是没有多大问题的,所谓“穷秀才”、“穷秀才”,秀才虽穷,那也不是没饭吃不是。
问题,六七百万读书人里面到底又有多少人有功名呢?
这个比例很低,可以说低的可怕。
这天下具体有多少读书人有功名,准确的数字怕是礼部都很难统计,因为每年都有去世的,每年又有新考取的,计算起来太麻烦,这年头也没人专门去计算这一准确数字。
不过,要估算个大概还是很简单的。
一般乡试和会试都是二十取一到三十取一,而三年一届的会试录取的进士一般都是三百人左右,也就是说,每届参加会试的举人大致是六千到九千人左右。
这举人,大多都会去参加会试碰碰运气,当然,也有屡试不第放弃了的,也有年事已高,考不了的。
也就是说,这六到九千人并不是举人的全部,大致只能算一半,另外差不多还有一半并没有参加会试。
这样算下来,整个大明,同一时期,举人数量大概是一万二千人到一万八千人左右。
而进士的数量,更好算,三年一届,一届三百,考取进士平均年龄一般都在三十岁左右,而这时代的平均寿命还不到六十岁,就算考取进士的人都能活到六十岁,大致也就能留下十届,三千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