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没这么多钱啊。
他要是有钱,不说一天就能刊印出来,几个月时间那是足够了,正因为他没这么多钱,最终耗费了十多年,直至他去世,这书也没刊印出来。
当然,杨聪根本就不存在没钱的问题,一百多本书,刊印成本最多也就几十万两而已,对他来说,那真是小意思,而且这还只是小钱呢。
他花费更多的是买纸的钱,因为他准备一次就刊印一百万套!
哪怕就按一套书几两银子的成本计算,那都是几百万两!
话说他是不是疯了,就算这大明有几百万读书人,买得起书的又有多少呢,哪怕他就以成本价卖出去,几两银子一套,也没有多少人买的起啊!
他当然没疯,如果可能的话,大明有多少读书人,他就要印多少套,最好能人手一套!
至于没多少人出的起钱的问题,他压根就不担心,没多少人买的起没关系啊,他压根就没打算卖!
这次,杨聪一改以往低调的作风,大肆张扬了起来。
《格物致知之理》整套一百多本,光是做一套印刷模板就得几十万两银子,一般人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他却一次订了两套,北直隶京城一套,南直隶金陵城一套。
而且,他事先便将京城和金陵所有印刷作坊几乎被他全包了,并且都向他们下了订单,小一点的,专印一本书,整个几万本,大一点的,多印几本书,整个几十万本,你敢接多少,他就敢下多少。
反正就一句话,这几个月大家都不要搞别的了,全力来印刷《格物致知之理》。
有心人稍微统计了一下便发现,他下的订单全加起来都不知道有几千万本了,这家伙,疯了不成?
阳明一脉的人听到消息,纷纷来劝阻,因为他们都清楚,像这种上百本一套的鸿篇巨著,能买的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整个大明,能卖出去一万套就了不得了。
他这一下就是不知几千万本的订单,加起来可是好几十万套甚至上百万套,卖给谁去?
杨聪对他们的劝解貌似充耳不闻,甚至开玩笑说,到时候卖不出去就送给他们,让他们拿去当礼物,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好吧,你家伙有钱也不能这么折腾啊,这可是好几百万两,你拿出来送给那些缺衣少食的老百姓不行吗,虽说几百万两不能让所有老百姓都致富,但最少也能让好几百万老百姓吃个把月饱饭不是。
严嵩一党的人听到消息,那简直是大牙都笑掉了,杨聪这个愣头青,怕是以为大家都跟他一样有钱吧。
几十万套甚至上百万套,开什么玩笑?
说句不好听的,整个大明这会儿所有的《四书五经》加起来都不一定有几十万套呢,因为很多读书人那都是借的甚至抄的书,要真花钱去买,又有多少人能买得起整套的《四书五经》。
当然,他们也就当笑话看而已,并没有去阻止,因为这次杨聪张扬是够张扬,但是跟他们却没多大关系,印书,让人家去印呗,印得越多,对这小子越没好处。
毕竟这书的成本摆在那里,几十万套那都得几百万两银子,这钱从哪里来的,皇上难道不会怀疑吗?
那么,嘉靖是怎么想的呢?
嘉靖想的可不是钱的问题,因为他读书就不用花钱,或者说他就没去买过书,哪里能清楚一本书要多少钱。
他在乎的是名气,是影响力。
说白了,他就是“好大喜功”,杨聪这么拼命的折腾,使劲的刊印《格物致知之理》正合了他的脾性,他自然大力夸奖,赞赏不已。
反正又不用他掏钱,自然是印的越多越好,影响越大越好,毕竟这可是大明嘉靖敕造《格物致知之理》。
杨聪这么一搞,不但轰动了整个朝堂,连民间都轰动了。
乙末科的状元郎,原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东南五省总督,西南五省总督,神一般存在的杨大人要出书了,这本身就是一件足以引起轰动的事情,再加上杨聪这样疯狂的折腾,一印就是几十万套甚至上百万套,那家伙,更是让所有读书人都为之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