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楚辞穿上县主的礼服,和萧明璟一起进宫。
御书房里,燕帝正和户部尚书、工部尚书,还有沈相商议要事,一个小太监进殿禀报:“陛下,璟世子和清平县主求见。”
“宣。”
对于这个出身乡野,却聪慧过人的小丫头,不止朝臣好奇,燕帝也很好奇。
楚辞目不斜视,和萧明璟并肩走了进来,一身紫衣华贵,流泻于日光下,仿若敛尽了天地间所有的风华,那样出尘端雅的美,难以形容。
这就是乡野丫头?
怎么比世家闺秀还像还矜贵霸气?
几人兀自讶异,楚辞不疾不徐地敛衽行礼,恭敬道:“见过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
“谢陛下。”
来长安之前,苏氏教过她一些礼仪规矩,楚辞起身后,低首敛眸立于殿中。
“朕听闻,你不但命人兴建县镇,还在灵州城捐了三万斤的粮食。”
“回陛下,臣女长于乡野,深知日子不易,若能为百姓尽一份心力,臣女义不容辞。”
“巾帼不让须眉,宋家真是养了个好女儿,抬起头让朕看看。”
楚辞抬起头,从容地对上燕帝威仪深沉的目光。
燕帝道:“你在西凉城曾言,除了土豆,还有番薯,都是高产量的农作物,耐瘠又耐旱,即便是荒地,也能有个好收成,朕听闻,你已经得到了番薯的种子。”
燕帝还真是消息灵通啊。
楚辞心头微微一凛,神色却仍镇定沉静如初:“回陛下,是。”
“清平县主,这番薯真像你说得那么好?”户部尚书心下好奇,问道。
萧明璟给她科普过,楚辞知道他是苏太傅的嫡长子苏衡,她和苏衡品阶一样,都是正二品,但苏衡是朝中重臣。
楚辞微微颔了颔首,道:“晚辈开垦了一片山地种植,番薯长势不错,但产量到底如何,得等十月丰收了才知道。”
苏衡又问:“不知番薯的味道如何?”
要是太难吃,即便高产量,推广起来也不易。楚辞知道苏衡的顾虑,说得格外的详尽:“番薯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可以磨成粉,也可以做成粉条、粉片,还可以拉成丝,晒干后可以跟大米一起煮饭或是煮粥。”
“番薯叶也特别的好吃,还有那番薯藤,还能喂猪呢。”萧明璟在一旁补充道。
“如此说来,这番薯浑身都是宝。”苏衡稀奇道。
“也不全是,长了黑斑,或是已经发芽的番薯,是有毒的,不能食用。”
话音一落,几人的神色都变了,很快又释然了。
就跟土豆一样,发了芽也是不能吃的。
“二三月的时候选种催芽,最好是没有病虫、完好无损、大小适中、番薯形状端正、番薯皮光滑、没有受过冻害的番薯作种,四月下旬或五月中旬,在阴雨天剪蔓扦插,移栽后要施肥,等番薯苗成活了,要进行一次中耕除草,还要提防侧根生长,秋来便可丰收。”
楚辞把如何栽种和管护简单地说了一下,一直默然不语的沈相,忽然问道:“这番薯只能一季栽种吗?”
事实上,除了夏季外,其他季节都可栽种,但产量不高。
楚辞道:“番薯喜温、怕冷、不耐寒,这要根据各地气候而定,有些地方气候温和,一年可以栽种两季,三月底到四月初是春种的最佳种植时间,秋种的话,最好是在八月底。”
“清平县主是如何知道番薯这一作物的?”燕帝目光深锐,看着她问道。
燕帝多疑,楚辞料到他会有此一问,早就想好了说辞,淡然道:“臣女平日里喜欢看一些杂书,偶然间,在一本西域的农书上看到,便托人去寻,没想到真让臣女寻到了。”
燕帝目光深沉,也不知信了没有,深看了楚辞一眼后,道:“朕听闻,一亩能有数十石,可是真的?”
“书上是这么说的,贫瘠之地,亦可高产。”
什么朕听闻,明明早就查得一清二楚,还装模作样地试探。
楚辞暗自腹诽,沈相和苏衡等人却是惊得不轻。
一亩上等的良田,侍弄得再精细,所产的粮食也不会超过三石,而番薯却能亩产数十石,这能让很多人都免于饥饿,就算口感比大麦水稻差一些,又有什么所谓,能填饱肚子才是重中之重。
几位大人雀跃中夹着一点兴奋。
不论楚辞是如何寻得番薯,于社稷和百姓而言,都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沈相平日里不苟言笑,此刻看着楚辞,脸上却多了一丝欣赏的笑意:“县主先是研制出打稻机,如今又寻得此等神粮,果真年少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