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更是一个大火坑,更不能跳啊!
老昏侯摇身一变成了贤明侯,拿着这道贤明圣旨倒打一耙,他们都要倒霉。
“看来封号还是不能改啊!”
皇帝项燕然淡淡道:“太祖这道圣旨,朕是知晓。
昏侯一门,奉旨昏庸嘛。只要不造反,一切都好说。胆敢妄议太祖圣旨者,杖责三十大棍!
昏侯府是否昏庸一事不提了。就事论事吧,你们继续商议《禁私铸铜币策》吧,不得再提小昏侯!”
众王侯、众臣们顿时懵了。
卧槽!
大事不妙。
小昏侯献的《禁私铸铜币策》,推动新政。
为政之道在人。
人在,政在。
人亡,政亡。
要阻止此策的施行,只要把人干掉,就人亡政息了。
所以打掉小昏侯的嚣张气焰,不是把《禁是铸铜币策》策干掉。
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小昏侯治罪,拉去菜市斩了,也就没人敢再提《禁私铸铜币策》这件事情了。
可是,老昏侯在金銮殿上,拿出这道太祖圣旨,把小昏侯的一切昏庸的罪名都洗干净了。
小昏侯只要不起兵造反,该干嘛干嘛。太祖皇帝让他奉旨昏庸,自然是越昏庸越好。
他们接下来怎么骂?
皇帝不让骂小昏侯了,他们没有批判的对象了啊!
任由他们怎么痛骂《禁私铸铜币策》,都伤不了此策背后的小昏侯一根寒毛。
动不了小昏侯,小昏侯就能继续推动《禁私铸铜币策》。
这是釜底抽薪,过河拆桥!
楚天秀都惊呆了。
他原本还指望着,有皇帝在大殿上顶着,天塌下来也不怕,能顶住众王公大臣的嘴炮,推行新政。
没想到,昏侯老爹的战斗力爆表,这么彪悍,祭出太祖皇帝的圣旨,一出马就把这群王公大臣们怼的骂不了口。楚氏昏侯府有太祖这道圣旨护身。
众王侯、朝臣们奈何不了小昏侯楚天秀和老昏侯楚庸,光是破口痛骂《禁私铸铜币令》,骂昏侯府一门昏庸透顶,也没多少用处。
反正这父子俩脸皮都是一般的厚,纵然千夫所指,毫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皇帝项燕然看众朝臣们都被老小昏侯这对父子,怼的哑口无言了,不由再次向孔寒友道,“丞相大人,身为百官之首,你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老臣听众臣之言,剖析此策利弊,都有各自道理。深思熟虑一番,以为禁私铸铜币...于民有大利,于国有大利。
私铸铜币,奸商定然投机取巧,以致各色铜币良莠不齐。当以朝廷统一铸造铜币,通行天下。”
孔寒友心中动摇了。
禁私铸铜币这件事情上,儒派官员们、儒生们和天下的中小地主们,其实没有太大的切身利益。
毕竟,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铜矿。纵然有点,那也是极少,损失了问题不大。
毕竟,私铸铜币,是以各地诸侯王和门阀勋贵为首。他们才有大片的土地和铜矿山,才能铸币,坐享其成,成为暴富巨富。
从根子上说,封禁铸铜币,对儒派几乎没有影响。
只是,儒派一旦赞同禁私铸铜币,会得罪一群人——得罪诸侯王和一大群的王侯、顶级门阀勋贵。
但是,得罪再多的人,也比不上得罪皇帝。
皇帝这副态度,如此的偏袒老小昏侯,借着太祖这道圣旨把父子二人给摘干净了,哪怕天下人痛骂,也保这父子安然无恙。
皇帝这分明是铁了心,要推动此策的施行。
一旦失去帝心,没有皇帝的支持,儒派想要在朝堂上壮大,几乎毫无可能。
这件事情上,还是得站在皇帝这边。
舍小利,谋大利。
众王侯、朝臣们一听,不由惊恐。
丞相孔寒友这么快就扛不住了,放弃抵抗,支持《禁私铸铜币策》?!
主相一旦扛不住。
底下的大臣们,恐怕要倒戈一大片。
皇帝项燕然终于露出一抹久违的笑容。
这就对了嘛!
这新任丞相都不支持新政,他还要这丞相干什么?
要是阻挠新政,让你来当丞相,还不如让小昏侯来当丞相呢!小昏侯可是自夸有丞相之资,早就窥视相位已久。
“御史大夫,你以为如何?”
项燕然道。
只要三公之中,丞相和御史大夫两名文官首领支持此策,朝堂上便大势已定。
“小昏侯之策极为大胆,丞相大人之言深思熟虑。臣,无异议!”
王肃咬牙,斩钉截铁。
丞相孔寒友已经倒戈了,朝廷两大派系的立场已经分裂。一旦陷入拉锯战,那么儒派定然会得到皇帝的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