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攻打乌江大营,这个难度丝毫不亚于当年的战神太尉李荣,去匈奴大军围困之中救圣驾。
身为骠骑将军的小昏侯,已经在大楚军界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和众多的狂热追随者。
年青的门阀士子们,都极为崇拜小昏侯,更何况其他百姓。
偏偏,小昏侯还是庚子新政的推动者,亲手推动科举全科制度。这对门阀勋贵和儒派,是极大的压力。
这一仗之后,小昏侯能够指挥调动大楚一二十万大军,已经坐大了。
他们这些门阀勋贵派系、儒派系的大臣官员们,能不忧心忡忡么?!
若是能趁着皇帝病危、驾崩,及时的把“顾命大臣”抢到手,辅佐太子登基的大权,他们还能压制骠骑将军小昏侯。
若是不能.....恐怕小昏侯要彻底压住他们了。
...
丞相孔寒友、御史大夫王肃、副相萧恭望、九卿大臣们在内宫外侯着,看到一架马车匆匆抵达宫门外,小昏侯、李虞、蔡和大太监等人匆匆出现。
他们不由脸色微变。
皇帝还是把小昏侯给招回来了!
难怪拖延了这么久,不让他们进内宫里。
“孔大人,王大人!”
楚天秀在内宫门外停下,朝孔寒友和王肃拱手。
骠骑将军,位同三公。
但终究还是二品将军,比三公略逊一筹,排在丞相和御史大夫之后。
只有大将军,太尉官衔才是真正的三公,并驾齐驱。
他在朝堂上官职排位,要逊于李荣、孔寒友、王肃三人,但已经在其它九卿大臣之上。
若是皇帝临终要安排顾命大臣,小昏侯的资格,肯定比九卿要高。
众九卿大臣,都朝小昏侯一礼。
“骠骑将军,恭喜乌江大捷!此乃不世之功,大楚立国以来最大的一战,朝廷定然要大为褒奖。经此一役,小昏侯新一代战神的美誉,定然传遍天下,无人不知。”
孔寒友笑着吹捧道。
他不介意吹捧小昏侯,有的时候风头太强,未必都是好事。
“此番大捷,也多亏丞相府官员在后方鼎力支持,供应钱粮军火嗯,方保障了乌江大捷。这不世功劳,丞相大人要分一半。我顶多也就是一个赵云之才,丞相大人才是大楚坐镇的诸葛亮!本侯回宫向皇帝复命,定了要给丞相大人写上这份大功劳。”
楚天秀笑了一笑。
孔寒友微微一滞。
诸葛亮...结局可不怎么好。
“皇上宣诸位三公九卿大臣,一起入宫见圣驾!皇帝有诏命宣布。”
蔡和大太监急忙说道。
众臣无话,在蔡和大太监的带领下,匆匆入内宫见圣驾。
...
他们一群大臣们,进了内宫。
寝宫内,皇帝又昏迷过去,并未醒来。
此时,公主项凌、驸马谢安然也从会稽,连夜赶回皇宫,和沈太后、崔皇后、太子项天歌、国舅沈大富等人,一起在圣驾旁边侯着。
“见过太后,见过皇姨!”
楚天秀连忙向沈太后和崔皇后见礼。
众大臣们都纷纷见礼。
沈太后微微点头,却单独把李虞给拉到一旁,叙旧,似乎在说些什么。众人皆知,太后对丹阳郡主李虞是格外喜欢和关照。
“秀儿,你来了。这几个月在外征战,辛苦你和虞儿了,皇上昨夜还念叨着你的乌江大捷呢,皇姨看着,这是要给你加官进爵呢!”
崔皇后抹了眼泪,勉强笑了一笑。
这偌大的皇宫内,沈太后还有沈家人在旁边。她这皇后,身边没有几个自己人,也是十分心虚。
当年沈太后为了保皇帝项燕然上位,低调做人,忍辱负重多年,不知熬过多少明枪暗箭。
原本项燕然龙体安康,足以等到太子项天歌成年,到二三十岁之后顺利即位。
她也不用操心这些。
可这次变故,来的太突然了。
太子项天歌才十四岁,不喜诗书,一向颇为顽劣好斗,为金陵纨绔。
大楚的皇位争夺一向残酷,其余贵妃、嫔妃,甚至皇帝的兄弟,其余诸侯们都虎视眈眈。能否保住年少的太子位,顺利登基,那都是不好说。
皇帝昏迷不醒。若是有人给太子扣上一个乖戾的大帽子,阻止他继位,这皇位最后落在谁家,都难预料。
楚天秀这个外甥骠骑将军,掌握着兵权,多少跟她血缘亲近一些,在这宫里,对她来说也是一个强援,当然要尽力拉拢。
“皇姨且安心,皇上一定会好起来。”
楚天秀连忙道。
加官进爵的事情,他也没去想。
再加,他上面只有大将军太尉、王爵了,皇帝肯定犯难。
皇帝对昏侯府一门本来就有隐晦的猜忌,要不是十路诸侯叛乱,太尉李荣又去了西北抵挡匈奴。朝中无大将可用,也不会派他小昏侯上去平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