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不由地感叹一句,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各项技艺达到一个小顶峰,胭脂盒也是。不管汗阿玛怎么克制,这么宣传,当今贵族阶层对盛放小物事的器皿那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单看眼前,或妖娆、或沉静、或妩媚、或清灵……映照着一个个缠绵氤氲的烂漫春闺,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绝工艺。
保康觉得,这个铜镀金的胭脂盒,造型朴素大方,做工精细不输内务府制造,更难得这份雕工罕见,他额涅应该会喜欢。
还有这个藕荷色玛瑙小胭脂盒,小姑娘应该会喜欢。造型别致,线条布局疏朗流畅,色彩淡雅……嗯。
胤祉还没买完他送给福晋的“胭脂”,保康已经买好两个胭脂盒。从进店到出店,上下十五分钟的时间,堪称效率。
保康买好后自己继续逛,四九城“西贵东富”,好不容易抽出来时间来到城东自然是买买买。
一本宋朝印刷的古书米芾《砚史》,三百两白银;一方传说中“冬不干夏不枯……”的唐朝名砚三十六峰砚,五百两黄金;一套颜鲁公晚年真迹《竹山堂联句》,八千两白银……
胤祉出来一看,好嘛,这才一个小时,他保康弟弟花了十万两银子,不止。
胤祉挨个看价格和实物,忍不住感叹一句:“幸亏你脸好,人家没蒙你。你这不知道讲价的本事,到底打哪里来的?好吧,你有银子,任性。”
保康将这些物事都装到一个小箱子里,最后拿着一本书嘻嘻笑:“米芾《砚史》,喜欢不?送给胤祉哥哥。”
胤祉:“……”立马扒拉到自己怀里。
“宋朝的版本,还有于谦等等人的批注,当然要。这也不知道是哪个败家子拿出来卖,被你买到了。幸好被你买到。被其他粗人卖到,就是不垫桌脚,也是宝物蒙尘。”
保康装好箱子,在两轮车后座上用绳子绑住,口中不紧不慢地说道:“我听说,张英的儿子张廷玉在家乡盖府第,邻居与他家争三尺庄基地,官司打到县衙里。
他家人一气之下写信给他,希望他写封信给县令关照一下。张廷玉看信后,在原信上批了一首诗:千里修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胤祉:“……”
他保康弟弟今儿是专门来打击他的。
可是保康还没说完。
他绑好箱子后,和胤祉两个人慢悠悠骑车回皇城的路上,又说道:“唐朝时候郭子仪大将军出生入死,战功赫赫,皇帝赐他一个汾阳王府。
王府动工,他闲来无事就拄一支手杖到工地去监工,还特别嘱咐正在砌墙的工匠说,砌墙一定要基础砌的坚固。胤祉哥哥你猜,工匠们是怎么说的?”
胤祉眼睛一闭一睁,满脸颓败:“工匠对郭子仪说,请王爷放心,我们世代在长安城做工匠,不知盖了多少府第,只见过房屋换主人,未见过哪栋房屋倒塌。”
据说当时,郭子仪听到工匠这番话,拄着拐杖走了,再也不去监工。这是郭子仪的通达豁达。
据说张廷玉家人收到信后,让三尺地出来,他邻居看张家让三尺,也让三尺出来,于是两家之间留下六尺空地,成为一条宽阔的街道,名曰‘六尺巷’,这是张廷玉和他邻居的通达豁达。
胤祉就叹气:“是不是弘晟那小子又犯错儿了?犯错儿你就罚。哥哥也不知道怎么管教他,保康弟弟你看着给教导就是。”
顿了顿,到底是不甘心:“你说哥哥这么多好物事,就这么一个嫡子,将来不都是留给他的?他和兄弟们争什么?”
接着一声长叹:“我也不求他将来怎么建功立业,他要能有本事守住哥哥和你嫂嫂的这些宝贝,哥哥将来死也瞑目了。”
保康龇牙:“你的时间都花哪里去了?不知道怎么管教弘晟,总有时间多陪陪他?”
“陪他骑马打猎,陪他玩拼图,陪他做功课……休息天陪他出门逛逛街……不都可以?”
胤祉气得咋咋呼呼的:“合计保康弟弟在这里等着哥哥?哥哥就这么一点小爱好,忙里偷闲的,偷偷摸摸的。那弘晟在家里,不都有你嫂嫂照顾?哪里用得到哥哥?”
保康转头看他一眼,眉毛一挑:“合计着,弘晟就是嫂嫂的儿子,不是胤祉哥哥的儿子?你就照顾照顾弘晟能如何?就不是巴图鲁了?就不是威严的阿玛了?”
胤祉:“……行行行。等他下次休息我带他去逛园子。”
说着话,他又笑出来。
“你还别说,当初要在西郊建设这么一个公开式园林,那是人人反对。现在……人人乐呵。我听说那门票都卖到年底了。家家户户都当这是一家人最好的玩乐地方,虽然门票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