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闻李初此意,有人想起来了,现在他们定的分明是同突厥交易的税法,怎么听李初的意思完全是想改大唐的商税收了?
“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之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用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以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福祸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李初一番引经据典,“韩非子的大体,我觉得说得在理,诸位要立法总不能只思片面?”
李义府是个机灵人,赶紧道:“不管立的什么样的法,都要仔细查,仔细了解,若不然法以何成。”
直接将话题掀过,不认为也不认可追问的人。
有些事得看长远了,改商收之法,将大唐的国库收入改一个方式,不难看出好处,一定要提倡的。
反正话已经说得差不多了,李初见好就收,既准备离开,李弘要留下,李初只好一个人先走了。
没想到竟然在殿外碰到狄仁杰,好些日子不见了,李初笑着打起招呼,“狄大人,好些时日没见了。”
“公主殿下。”狄仁杰看到李初连忙作一揖,随后又再次作一揖,“狄仁杰代天下百姓谢过公主殿下。”
如此的郑重,引得李初微微地笑了,“狄大人不必如此,大唐立国之本就是因为百姓,我只是做了一件利于大唐也利于我的事,你这一谢倒是把我谢得有些傻眼了。”
说到至此,狄仁杰笑了,“公主能利己利民,天下之福也。”
李初看着狄仁杰感慨无比地道:“只是立法之初衷,狄大人不妨细细地想想。”
对于狄仁杰李初是另眼相看的,这是一个正直敢当的人,有这样的人相助可是大唐的幸事。
所以啊,立法一事得集众人之想法,越多人参与,越多的人提意见更好。
狄仁杰定是也没有想到李初竟然见面立刻表示想让狄仁杰多帮忙多提想法。
“待臣想好了,定上表具于太子殿下。”虽然此事李初是参与不错,可是狄仁杰很聪明。
“有劳。”很好啊,不管狄仁杰对李初的态度怎么样,狄仁杰一直都很清楚一点,那就是李弘始终是太子,大唐的太子。
“恭送公主殿下。”狄仁杰恭敬地相送,李初从政事堂出来分明是要离开的,狄仁杰能夸赞李初几句,却无意耽误李初离去。
“公主,几家的郎君都给公主送信了。”李初这一早上忙活的事不少,谁也没敢拿外面的事来打扰她。
她才出来慈心即刻将拿到的几封信给李初送上来,李初接过道:“什么时候送到的?”
“也就半个时辰前后。”人挺好的,陆续的送进宫来,慈心全都收起来,就想等一个合适的时间尽给李初呈上。
李初一边走一边拆信看起来,里面的内容不难猜到,都是同李初写信道明愿意和李初合作,为大唐做事的心思。
看完信后的李初只想说啊,大唐的繁华令无数的人心之向往,也更迫切想要守护此份安宁,每一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的私心,但同样会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在。
吕太后:“第一步群主做得好,自然而然他们都会在群主的身边聚拢,千方百计借群主的手实现自己。天下的官员几何,不是只有当官才能为国为民的,只要做得好,就算行商照样可以惠泽天下。群主要抬高商人的地位,商人们同样想提升自己的地位,正好一拍即合,群主,我看好你。”
宣太后:“我得多跟群主学学,一些办法从前没有见过,将来我得用上。”
萧太后:“在群主这儿可以用好的办法不见得你回去大秦用了一样合适,宣姐姐你得因地因时制宜。”
让萧太后教她因时因地制宜,宣太后透着不太高兴的语气问:“萧妹妹的因地因时制宜做得不错?”
萧太后听出宣太后的意思,微微一僵后答来,“还行。”
宣太后:“哦!”
倒是没有继续的把话题说下去,可是一声的哦难道不比别的话更令人难受。捉心挠肺的难受。
萧太后不是不想把话题再继续下去,李初冒头问起:“那天太后们都见过李家的人了,在你们看来哪个最合用,哪一个要用但也必须要防?”
这可是极重要的问题,萧太后抢着要回答,李初:“要知道他们的长处,更要明白他们的短处。为何可用,为何不可用,都要解释一二。”
换而言之她要征询太后们的想法,但并不会因为她们说谁可用,谁不可用就听了她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