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未。”李初没有要为难他的意思,更不像想拿着李治的诏令就想怎么苛责李贤的模样,李贤心中的大石算是落了一半,书读没有读过,如实的承认就好,没有什么不敢说的。
李初道:“那就回去把《韩非》一书读完,等你读完了,你再和我说说观后感,我们再议其他。”
对于要求,李初就是这样的直接,“读书可以明智,不懂的事,多看书,多读书,总会有所得的。韩非子这本事集法学,权谋,为君为臣于一身,没有读过此书的你,不会明白一个太子该如何当。”
这也是为什么李初一开始就让李贤去读《韩非》。
虽然李贤想反驳的,对于儒家的大师们来说,韩非子所著的书是他们不愿意让太子皇子他们去读的。
“姐姐,你读过?”李贤想了想,其实更想问的是李弘是否有读过,最终是话到嘴边改了。
“读过,我记得好像是十岁的时候读过的,我读完之后更跑去和父亲讨论了。”李初不仅读过,更是为了此书专门找了这行的能手咨询了,要说能手里,谁能比得上李治。
太后们当时其实也给李初讲解过,但是很多事得摆在明面上,李初的才能,本事,总得寻个机会光明正大的暴露出来,再没有什么比李治亲自教授,更能说服人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治当时对李初诧异非凡,谁能想到李初一个公主竟然会喜欢韩非的书。
不过李治在听完李初的分析后,那叫一个欣慰啊,公主怎么了,公主照样可以喜欢韩非。
现在李初就是想让李贤自己去看书,自己去学习,要是李贤能把韩非读透了,也就不需要李治为他操心了。
李贤仅仅是随口问问罢了,万万没有想到李初竟然会给他这个答案,十岁?
十岁的时候他在干什么?
正妒忌着李初,恨不得把李初拉下马,踩李初几下呢,结果李初都读《韩非》了,一想起来,李贤不自觉的汗颜了。
“你手里有吗?我这里有几本。”李初看李贤的脸色不太好,不太确定自己是哪里说错了,而且李贤是读还是不读?这也是个问题。
书嘛,她是都看过,有不少的注释,李贤要是想看,她有现成的不用找,可以让李贤去看。
“那就请姐姐借我一览。”李贤虽然不想到李初的面前,像李治说的那样听李初的教导,可是没有办法,李治下了令的事,谁敢不听,那会是什么样的下场,他是坚定不想惹李治的不高兴,所以才会老老实实的听李初的话,按李初说的做。
宣太后:“成了太子,或许是觉得尘埃落定了,看看李贤这个样子,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言之有理,确实是像变了一个人。
萧太后:“变了一个人,不过是因为一开始志得意满,接下来要是四处碰壁,看他还能不能像现在这样。”
吕太后:“李治不就是担心他会处处碰壁,这才十万火急的把人塞到群主的手里来。群主,你教教他什么叫作帝王心术,这些东西他都没有学过,就得好好的教教他,让他明白他从前自己做的那些事有多让人看不上眼。”
一般来说吕太后出面,那是不说话则矣,一说话就是狂怼人,谁要是对李初不好的,她是第一个支持李初把人怼回去的。
李初的目光看着李贤,轻声地道:“慢慢看,不急于一时看完,上面的注释,有些是我写的,有些是太子哥哥写的,你都看看,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写上去。”
反正这样的书只会传于他们自己家里人,看的人,都会写上自己的心得,谁人如何的想,都是各自的想法,李初并不认为自己就一定都是对的,也适合于李贤。
“是!”李贤应下一声,李初走到自己的书架去,将好几本书全都给李贤拿了来,李贤接过,李初道:“父亲虽然让我教你,可我不知道你想学什么。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说说。以前我不让你争,不让你抢,按我现在的想法,依然希望你静候。”
话,其实李初在得知李贤被封为太子之后,姐弟见面时,她就说过了,只是李贤不曾听进去,或许是从来没有放在心上,只是认为李初依然像从前一样的想要处处的压着他,不希望他出彩,比李弘或是她自己更出彩。
李贤听到这话抬起头盯着李初,李初目光平静地迎着他的审视,她既然心中坦荡,自然不怕李贤怎么看,怎么打量的。
“姐姐是不是依然的认为我不如你,不如兄长?”李贤看李初没有半分的迟疑,立刻追问起李初,把自己的心里话问出来。
李初笑了笑,“你知道现在的你是什么身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