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海里逃出来,算是劫后余生,这些本来坚持不肯投降的人,此时又哪里有坚持的勇气,“我们投降,我们全都投降,求公主,不要杀我们。”
竟然还知道领兵做主的人是大唐的公主,李初身着一身铠甲,看着不断地有人走出来,她要找的人是徐敬猷,“你们的将军呢?”
“不知道。”逃命的时候谁还顾得上谁,先跑了。再说将军在逃命的时候也不过是个寻常人,又不会为他们挡住火势。
李初不过是询问一二并,没有觉得能够从他们的嘴里得到徐敬猷的下落,只有徐敬猷的亲兵,才有可能知道徐敬猷究竟在哪里?
“还有多少人在里面?”所谓援兵赶到的时候,里面的人都开始往外冲,想要逃出来。想逃想活命却不肯投降,自然只能是一通厮杀。
李初清楚里面的情况的,如今看到络绎不绝冲出来的人,而且全都老老实实的呆着,李初就想问问有没有人躲在里面不肯出来的。
“不知道,我们都顾着逃命,根本顾不上看到底还有多少兄弟,又有多少人不愿意出来。”人在濒临死境的时候,当然本能只顾自己,能够舍己为人的又有几个?李初虽然问问也知道会有这样的答案。
“让人盯着点,看紧前方不要让徐敬猷跑了。”徐敬猷感和徐敬业一起谋反,那么这个罪魁祸首,绝对不可能活着,武媚娘也定然不会允许她想救这样的人。
立刻传令三军,李初的吩咐没有人敢怠慢。
火烧得越来越大,连同李初这个位置也开始火势蔓延过来。
“公主,火越来越大,后面想来救人的叛军也都被平复了,我们还是先走吧。”慈心很担心李初的安全,火很大,大得慈心站在这个位置都能感受到火映得脸辣辣的痛。
“让人去看看是不是所有人都出来?”火都烧成这个样,里面如果还有人,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慈心派人去问问,最后出来的人有没有发现里面还有其他的人在,最后得到一个消息,徐敬猷自知出来也是死路一条,所以不管多少兄弟劝他们,人没有出来。
“原以为他是个蠢货,倒是难得聪明一回。告诉魏大人,大火之后,让人进去找找,确定徐敬猷是不是葬身火海。”像这样的事就应该交给魏元忠这个武则天派来的人去办。
魏元忠的发现,他说的话,这个时候可比李初要让武媚娘听进去的多。
“是!”李初就是如此,能够不需要她费心就能做到的事情,她定然不会费心。
“另外,给魏大人传一句话。就说,徐敬猷的行踪,我完全交给他查,我一概不管。”这些是李初,本来就不想管。只要平定叛乱,接下来就是安抚百姓,还有重新掌控扬州,这些才是李初最重要关心的事。
徐敬猷也好,徐敬业等人也罢,这些人都是武媚娘要除之而后快的,那么就交给武媚娘的人去操心,这些不必李初管。
要说魏元忠眼看这一股作气都将判军的主力歼灭得七七八八,心中自然是万分欢喜的,接下来得到李初让人传递过来的消息,一下子变得百感交加。
“长公主确实是个聪明人,虽然太后让长公主前来平乱,可是有些事情长公主也要避讳。懂得用人更懂得避势,我们这位长公主了不得。”魏元忠由衷的夸赞,他是真觉得李初了不起,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她一样,明知道有人盯着自己,压根不曾放在心上,还能借这些人省许多事,心大也懂事。
由此而始,叛军的主力在与李初一战中死伤近万,归降李初的有五万之数,这样一来所谓的十几万大军也就所剩不到一半。
徐敬业等部,失去扬州这个大本营本来就已经损失惨重,再折损这么多的兵马一时之间溃不成军,很快徐敬业被杀。
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就这样被李初轻轻松松地平定了。
消息传回洛阳,武媚娘听到这样的好消息,十分欢喜,连声夸赞所有的人包括李初。
此后,有人提及扬州经此叛乱,应该要重新部署,武媚娘何尝没有想到这一点,但是也在考虑一个问题,究竟谁更合适,在这个时候接管扬州,把扬州重新扶上正轨。
“扬州的判乱是安定长公主平定,一事不烦二主,不如就让安定长公主暂时掌管扬州,安定扬州。”有人给妩媚娘提出这个建议,武媚娘细细思量也觉得不错,李初是个有本事的人,扬州交到李初的手里,李初肯定能够把事情安排的妥妥当当。
“让人准备诏书,扬州叛乱刚刚平定诸事尚未恢复正轨,命安定长公主暂留扬州抚恤百姓。连同安定长公主上折所请,除徐敬业等逆贼外予于严惩,其他人不再追究,叛乱一事,就此终结。”武媚娘也认同李初,在这个时候继续接手扬州的事,连同李初上折所请的事也一并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