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_作者:长恨歌行(116)

2021-02-07 长恨歌行

陈氏若现在就有人在大周,正好借着为其光复王位的名头,而没有这个名头,就是两国之间的战争,付出了那么多,最后没有收获,那就实在不值了。

可是,打到其国都,等胡氏白衣负荆出来请罪,就轻松赦免于他吗?

也不可能!

所以发兵几何,竟然会成为他们的第一个问题。

祁元询不知兵,并不先发言,只静静地听着。

有说发兵三十万的,也有说发兵百万的,五十万、八十万,所言数目各有不同。

这就是他们的目的不同了。

有想要做事留一线的,也有想要发兵灭其国的,这才导致报出的兵马数目不尽相同。

与其说天子问的是他们认为适宜的发兵之数,倒不如说他是在借此探明殿内臣僚们的想法。

问完了一圈臣子,最后终于轮到了祁元询和祁元诲。

长幼尊卑,都是皇太子要先开口。

“太子,你觉得,要派多少兵马合适?”

“五十万不足,百万则过多。儿臣以为,八十万足以。”

“八十万?你确定?”

“是。”

“汉王,你呢?”

“儿臣觉得六十万即可。”

天子不置可否。

皇太子和汉王都没带过兵,所以他们的决心,在利用数字体现的时候,总会有所偏向。

皇太子稳重,便说了八十万,汉王就算是为了和皇太子较真,都会说个不一样的数字来。

但是他们两个的态度都已经表现出来了。

要打。

还得狠狠地打。

按照流程,说完请发兵的人数后,天子就会去问下一个,全部问完以后,他却突然又转回来道:“太子,说说你为什么要派八十万大军。”

不光是天子,其实在座的其他臣僚也很感兴趣。

对外的表现一贯是宽和为主,儒学精深,又没有什么地方能让他展现军事方面的造诣。

这样的皇太子,为何仅因光幕显示,就如此坚定地站定了要灭国的这一方?

祁元询原本的打算真的不是这样的。

就算他破解了胎中之迷后,就恢复了前世记忆,回忆起了前世走向与本世界的诸多相似之处。

但是,就算他前世涉及的方面并不是非常的成体系,也有很多的内容,外加日常读书,哪里那么有闲心,要去管安南的破事?

当然,安南真的撞到他手上,他也不介意给他们一点厉害瞧瞧。

好巧不巧地,光幕显示出了安南未来将会有的神奇操作,再亲身参与了大周这个安南宗主国如何处置他们的讨论,体验了大周的滔天怒火后,他脑海中灵光乍现,一下子将自己为什么会觉得这个情景非常熟悉、好像亲身经历过的理由想起来了。

他前世的历史进程里,安南国这样的作死,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

自己在做一件事之前,明明还没开始,却已经对过程充满了既视感,仿佛以前做过,或者在梦里梦到过似的。

全新的事,是不会让人有这样的感觉的,只有自己见过或者经历过相似的事情,才会出现这样的既视感。

大周和原廷不一样,原廷毕竟是东胡人建立的国家,习惯游牧,大周百姓可是一贯崇尚农耕的。

原廷在融入中原的过程中,一直保留着当年的传统,没有完全地融入,这就导致了文化的相悖。

在原本的儒家文化圈中的国家,也因此,在本来就并不是亲如一家的情况下,与中原宗主国越行越远。

这就导致虽然如今大周在中原地区的统治逐渐稳固了起来,但是在周边的文化圈,当年那一排上赶着朝贡的小国,也就只有近在咫尺的朝鲜国表忠心表得特别勤快。

其余的附属国,应对原廷已经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针,并且打算将之延续着运用到大周的身上。

大周需要用一个血一般的例子,重新建立自己在藩属国中的威严。

被驱除出中原的原廷其实不是特别好的威慑对象。

这些在中原生活的东胡贵族将他们的传统与中原的文化学了个四不像,在王朝末年被推翻,也只是应有之意罢了。

既然如此,那么周边的文化圈里,哪个小国蹦跶得最厉害,哪个国家就得迎来大周的回击。

当然,若是他们一直愿意当大周的好藩属,让大周的影响在周边地区不受限制地扩散,那么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只可惜,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诉求总是不同的,这样想当然的想法,也不会在国与国之间交流的时候出现在现实之中。

总而言之呢,无论是基于大周重立文化圈宗长的利益诉求,还是为了宣扬大周的绝强武力、保证大周的威严,安南国都必须做这只被杀鸡儆猴的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