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_作者:长恨歌行(117)

2021-02-07 长恨歌行

“安南冒犯天威,目无君上。若人人都学他,不知还会有多少藩属国成为安南一样的乱臣贼子!我大周万方来朝的辉煌,又如何延续!”

是的,这就是理由。

为了大周的威严,为了让其余的藩属国知道,在大周的统治下,他们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出格的安南国,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

乾圣帝想要实行的也是朝贡体系,最起码,在本国的人口没有恢复发展、不需要考虑如何安置本国过剩的国内人口之前,乾圣帝对效仿东胡人当年的那种指鞭天涯,征战四方以掠其土的模式,并不是很认同。

这是农耕与游牧的不同之处。

中原之地的疆域虽然自先秦时代以来,一直在扩大,但是可以看出来,扩张的规模有限。

强汉盛唐那时候,为何不将疆域如同东胡人一样,延续到更广阔的地方?

那是因为,在现有的模式下,朝廷能够有效控制的地盘,其实就那么多。

出了中原膏腴之地,非但不便控制,还环境恶劣,华夏族人看不上罢了。

当然,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便是如东胡人一样,分封而制,这种方法,在先秦时代便实行了,便是周王朝的分封制。

对于中原的皇帝来说,此举到底对本土的朝廷有多少臂助,真的不好说。

没看东胡人所建的原廷,和其他的支脉之间,也是攻讦不断吗?

朝贡体系呢,就是宗主国只管好自己的国土,藩属国定期上贡。

宗主国借此探知藩属国的虚实,无论是帮扶还是起冲突,都有一个合理的信息收集时间。

朝贡体系不好实行,太软弱了,一旦中原积弱,就要面临被藩属国欺瞒甚至偷占国土的局面。

太强硬了嘛,也得把握那个度。

祁元询前世的灯塔国在其他国家驻兵,军费都不用自己出的举措,其实就是朝贡体系的一种运用,很明显,薅羊毛薅得还颇有技术性。

就是灯塔国的那几个藩属国,就算对爸爸舔得动人,还是有许多国民对这样的局面颇为不满。

看乾圣帝大封藩属国国王的举动,就是为朝贡体系铺路的前奏,只不过,还缺一个威慑其他国家的对象。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一回要被推到台面上杀的安南国,都逃不了它的宿命结局了。

乾圣帝很开心。

儿子虽然用兵方面可能不如他——毕竟是没经过历练的小年轻,纸上谈兵和实践总是不一样的——但是,政治眼光很不错,而且,说的话对他的心思。

他可不像太上皇,养儿子偏要和自己反着来。

他不是对自己的长兄有什么意见,毕竟长兄作为继承人来说,绝对是够格的。

但是让他像自己的父皇一样培养儿子,他可不一定能做到。

太子在太上皇的教育下,拥有治国守成的能力,这一点他毫不怀疑。

在国朝初立的时候,这样的皇帝基本都能成为一代明君。

毕竟国朝初立之时,需要的就是休养生息。

可是,他觉得能治国,能守成,和知兵事、性格强硬完全没有冲突啊!

被他一直带在身边教养的汉王,他的成长痕迹,有一部分是寄托了乾圣帝本人对继承人的期望的。

他的儿子很好,和他希望他的儿子长成什么样的人,并没有冲突。

发完言后,祁元询收获了来自臣僚们的“想不到你是这样的皇太子”的眼神的同时,还得到了父皇愈发慈爱的目光。

还真有点不适应呢。都已经确定要对安南国动手, 以儆效尤了,那么此番下手要狠一点,就没有异议了。

在讨论统兵人选的同时, 大家还要将后续的治理方式给商量出来。

谁都不会觉得安南国还有翻盘的机会。

这就意味着,安南注定是俎上鱼肉, 只能任由他们安排了。

此国在数百年之前, 乃是中原所辖, 只不过某代战乱后,便脱离了中原的控制。

典籍中所载的“交州”,便是安南原属中原时期的古称。

既然安南本系中国旧地,又有前朝国王宗胤断绝——这不是到现在都没人来投奔大周吗?既然如此, 就不如当他们全死了吧——本朝国王欺瞒上国、国内不满等诸多原因, 那么令其复为中原,归为旧俗, 也是应有之意。

如果没有前世经历做参考的话, 祁元询觉得这还是很不错的。

只不过,安南与中国毕竟已经分开了数百年,就算原本是同文同种, 如今也有隔阂了。

想要让大周能够安然地统治,一时半会儿是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的,还得徐徐图之。

先商量的是领兵人选。

朝堂上的元从勋贵, 祁元询认识的也不少, 但是往来的不多,关系最好的就是他家母后的外家魏国公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