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_作者:长恨歌行(25)

2021-02-07 长恨歌行

懿文太子元妃所出的嫡子、天子如今最为正统的嫡孙祁元訢,赫然也在文华殿中。

祁元訢与祁元询同岁,只是比祁元询晚了几个月出生,在皇孙中的排序第五,正好与祁元询这位皇第四孙相邻。

真论起来,他们比天子排序靠后的皇子出生得还要早,在年龄方面还是颇有优势的。

祁元询没去接触祁元訢,也不像他一样孤身一人站着,而是远离了诸位皇伯和父王所在的那块地方,与堂兄晋王世子祁元谆站在一起闲聊。

“二哥、四哥。”有人唤了祁元谆和祁元询一声。

祁元询抬眼看去,原来是秦王世子祁元训带着他的弟弟祁元谏过来了。

一般来说,年长的皇子生下的皇孙排序自然更高,可是也不知是秦王家后宅太乱还是如何,秦王长子的排序都已经是皇第九孙了。

而秦王次子就更不用说,足足在皇孙中排到了第十七。

皇子排序和皇孙排序不高的,在这次的考校中,自然会在某些方面扣分的——除非提出的策论特别好,特别出彩。

大概是因为秦王家后宅实在不靠谱,秦王世子和秦王次子都是很早就被接来京师,在宫中长大成人的。

他们几个本就一起长大,又因为秦王世子年幼,一贯照顾他。

秦王世子祁元训笑眯眯地过来,神情很放松,祁元询一看就知道他没把考校放在心上。

不过看看秦王二伯的状态,祁元询也能理解。

秦王可是被光幕早早预言了死期的藩王,秦王世子继承王位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秦王一系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他们和别人比策论,言辞是否精妙的问题,而是秦王能不能活过宣武二十八年这个坎儿的问题!

若是最后大家的策论都做得差不多,秦王可能会凭借自己如今皇子中最长的优势得到一部分加分。

但是,如果秦王被册立为太子……宣武二十八年之后还要再重做一回立太子还是立太孙的选择题吗?

所以秦王系在这方面选择放弃,也就可以理解了。

晋王世子同样是自幼被宣武帝养在宫中,他们这一批世子统一受到的教育偏向于为贤王,所以晋王世子同样佛系。

相比之下,同样被预言了死期的晋王,就很有上进心,颇有种向天再借五百年的雄心壮志。

祁元询看得出来,二堂哥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

但是没有关系,不管他们怎么纠结,最后胜利者一定会是他。

不仅是因为有光幕加分,还因为,他已经参考前世经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前世的人们习以为常的许多东西,放在古代,获取难度可能会很高。

能够参考的古代资料,在这个皇朝初立的时期,也并不充足。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世界的历史进程,和祁元询记忆中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在赵宋之后,其发展却有了改变。

赵宋亡于金,只不过,康王赵构没能南渡建立南宋,以至于许多汉土为金人所据。

但也正是因为没有赵构屈膝求和,金人很难完成实际上对广大汉土的稳固统治,以至于天下再度出现了诸侯林立的状况,即便是金人在北地占有一定优势,也没能完全统治中原大地。

赵宋之后,再一次大一统的王朝其名为夏。

大夏创立之初,如本朝一般,驱除金人北去草原,光复河山。

只是金人亦有雄主,仍不忘中原大好河山,常有扣边之举。

夏朝末年,朝纲败坏,而金人之北,却也兴起另一股势力。

那新兴的胡人势力,最终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了金人,也攻破了夏朝防线,入主中原。

这势力便是被大周驱离的前朝,其在中原之时的国号为“原”,盖“追溯”祖先,为东胡分支,又可远溯匈奴。

匈奴,据载,为夏末暴君桀之子携夏桀妻妾远逃北蛮荒漠之地,繁衍而成。

太史公有言: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前朝号“原”,盖有自诩本为一家、拉拢中原子民之意。

然而原朝毕竟是骤兴的草原势力,掠夺方为其本性,对中原正统文化,也多加禁止。

为了防止金人灭宋后,中原有志之士光复山河之壮举的重演,他们在各方面对华夏子民进行限制。

禁绝武器、十户人共享一把菜刀等制度,皆是原朝的既定政策,甚至是不允许更改的国策。

中原历代的诸多典籍,也在这个时期受到了损毁。

原朝享国未满百年,中原却已遍地腥膻,当今天子与当时中原的一干豪杰,终于揭竿而起。

群雄逐鹿后,宣武帝终于定鼎,立国号为周,可是许多典籍已经在前朝的时候付之一炬,即使本朝大量收纳,在这个国朝初立的时期,也没有多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