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甲_作者:竹下寺中一老翁(29)

孙熊打断他,“照大人所说,本县所有人之功,也应归大人才是。大人在临淮县不过短短三年,便已经五谷丰隆、民无饥馁、文教大兴,难道不是大人的功德么?”

贺熙华神色仍有些郁郁,孙熊自嘲一笑,“如我这般一事无成之人,都不会每日沉湎于往日过失,大人与其将有限年光浪费在自怨自艾上,还不如奋发勉励,为临淮生民多做些实事。”

贺熙华默不作声地沉思片刻,转身对着他便是一礼,“枉费我自幼苦读诗书,却连这些简单的道理都想不明白。我今日才明白,何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大人折煞我啊!”孙熊赶紧避开他的礼。

贺熙华抓住他袖子,感觉对方僵了僵,肩膀似乎不自然地抽搐一下,猛然反应过来,“你的伤可好全了?”

孙熊忍痛道:“学生可不是养尊处优的公子哥,没那么娇气。”

“嗯?”贺熙华挑眉,“那谁是娇气的养尊处优的公子哥?”

说罢,在他肩上伤口边缘轻轻按了下,满意地听闻他倒吸一口冷气,摇了摇头,“此番你辛苦了,但不要忘了,最紧要的还是准备赴试。下一场是乡试,若是中了,你便是举人了,放在前朝叫做举孝廉,你应知其中分量。”

孙熊倒不似往常那般排斥,却也不甚热衷,便盯着对方满含期许的狂热眼神拱手道:“学生定全力以赴。”

作者有话要说:  小贺热衷开辅导班,对本县大考升学率很是在意

第22章 第一章:愁潘病沈

临淮地处黄淮之间,每到盛夏,先是梅雨季,阴雨绵绵、闷热难耐,待雨停天晴,便又进入酷热的三伏天。

孙熊得了秀才功名后,便更名正言顺地在县衙中帮忙,由于上次养济院一事,众人知晓他居功至伟,也便渐渐赢得同僚及百姓的敬重,连陈主簿见了他都客气无比。

县学已教不了他,他只偶尔去听听贺熙华讲讲经义、策论,剩下大多数时间,除去办差,便是埋首苦读。

这日是县衙休沐,贺熙华本约了他一同去县学为学生们讲学,可到了辰时,左等右等却不见贺熙华出现。

孙熊心中纳罕,便去他厢房寻他。

左近无人,房内亦安静无声,孙熊蹙眉叩了叩门扉,“贺大人?大人?”

依旧无人应答,孙熊拔腿欲走,却恍惚间听见清浅的呼吸。

“大人,得罪了。”孙熊径自推开门,不由得愣在门口。

贺熙华半边身子挂在榻边,双手无力地垂着,头发散乱,看不清面容。

孙熊大惊,两步并作一步地小跑过去,一把将他扶起,小心翼翼地摸了摸他鼻息,好在他虽气息紊乱,但仍好端端地活着。

还未来得及松一口气,孙熊又觉触手一片滚烫,再摸贺熙华的额头,更是烫的惊人。

一想起昨夜贺熙华只着轻薄夏衫挑灯至子夜,孙熊心中便有了猜测,这贺熙华恐怕得了霜露之病,须得寻郎中来看了。

“贺省,”孙熊推开门唤道,“你快去,将县中最好的郎中请来。”

贺省一见这景况,颇有些迟疑,孙熊安抚他,“此处有我,我自会照应着,你速去寻郎中。”

贺省这才狂奔而去,孙熊将贺熙华放平到榻上,这才犯了难。

他虽在养济院呆了月余,可照顾病人却还是头一遭,想起先前逃亡时见过的一家流民,那民妇照顾自家儿子的做法,便依葫芦画瓢照搬过来——先将贺熙华湿透的中衣褪去,又取了块干净罗帕浸了冰凉井水敷在他额上,最后再将他被子盖好。

忙完后,孙熊坐在他榻边,时不时为他把个脉。贺熙华满面潮红,青丝散乱,褪去官服,仿佛也褪去了朝廷赋予他的威严,看起来更像是个未及弱冠的少年。

还是个皎如玉树临风前的姣丽少年。

孙熊托着下巴看着,忽而有些明白为何贺党一开始要将他送入宫内了,高门大户、端庄华美、淑慧雍容,这岂不是一派正宫气象?他的目光游移到那微微敞开的领口,白皙如玉的肌肤,还有玲珑小巧的锁骨。

“孙秀才,郎中请来了!”贺省边跑边喘,将孙熊从旖旎遐思中惊醒。

孙熊这才留意到自己方才的想法有多么不合时宜,又是多么危险,却又无暇细想,便将郎中请到榻边,取了块罗帕盖在贺熙华纤细手腕上,“请郎中看诊。”

郎中与贺省一同看他,郎中不悦道:“你这般我把不准。”

贺省尴尬道:“大人既非女眷,又非贵人,不必这么讲究。”

郎中颤颤巍巍地按上他的脉,故作玄虚地摇头晃脑一番,最终道:“大人乃是风邪入体,偶感风寒,幸好大人年富力强,只需按时服了我的方子,这段时日莫要再宵衣旰食,好生将养一番,便能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