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长命百岁_作者:最白(115)

霍屹在一旁沉默,他不由得想到了以后的事。

他们反击匈奴和匈奴进攻大越, 就收益来说是有显著差别的。大越出兵, 需要大量的投入,打赢了其实也不会有什么收益。而匈奴进来就是抢钱的,不管多或少, 抢到就是赚到。

就像一个辛辛苦苦种田的农夫和他隔壁藏在山里四处打劫的强盗,强盗只要过来闹一番,就能破坏农夫的农田,弄坏屋子, 抢劫粮食,破坏性极大。但农夫想反击,就得先护着自己家的田,然后冒险走进山里, 哪怕打赢了强盗,也没有任何收益,因为强盗本身是一无所有的。

但不能不打,否则农夫永无宁日,一旦表现出软弱, 强盗就会跟闻到腥味的狗一样,扑过来想咬块肉下来。

这可不就跟被条恶狗缠上了一样。

唯一的方法就是占了强盗的山, 令他再无藏身之处。

河套地区还算是块土壤肥沃的好地方,能养马,也能种粮食,占据这里不管是从军事上还是民生上都是有利的。但河套地区外面,是一块咽喉地区,深入大漠,在军事上至关重要,却没法再种粮食了。

周镇看着张来潜,说:“想想办法吧,大司农。”

张来潜干脆也坐下来,冥思苦想半天,忽然说:“卖官鬻爵。”

周镇皱眉:“这样不好吧,恐怕众大臣不会同意的。”

张来潜瞥了他一眼,说:“陛下,越文帝就已经干过这事了,只不过当初越文帝是用爵位换粮食,你自然可以用爵位换钱。陛下继承古制,不会有人说什么的。”

史书上曾有记载,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于边,六百石,爵上造;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

这个官职是没有任何实权的,仅仅听上去好听,可以免除一点象征性的人头税,除此之外就什么都没有了。

还是有不少大商人愿意买这个名头,出去在外就可以介绍自己是个五大夫啊,大庶长之类的,好听嘛,有面子。

当年卖官鬻爵那笔钱在越文帝眼里已经是巨款了,对现在的周镇来说连给打仗的士卒发赏钱都不够。

周镇琢磨了一下,说:“这么卖赚不了多少钱,一笔买卖的事。”

霍屹在旁边低声说了一句:“夏王朝时,有军功爵制度。总共有二十级武功爵,只要战功够多,就可以一路往上升。”

二十级武功爵,举个例子,就是第一级需要一个人头,第二级需要五个人头,第三级需要二十个人头。

不同等级享受的权利都是不一样的。

夏王朝的时候,百姓想要获得爵位必须要有军功,现在周镇要的不是军功,而是钱。

所以有没有军功无所谓,只要有钱就行。

对商人来说,这是件很有诱惑力的事。毕竟不管再怎么有钱,地主大商人始终还是个平民罢了。当然如果和当地郡守关系好了,在一郡之内自然可以横行霸道,下面的官吏也得看他们的脸色。但再怎么样,终究还是个没有官职没有爵位的平民而已。

与其让他们把钱贿赂给郡守,不如直接给朝廷好了。

周镇眼前微微一亮,他可以把这两件事一结合,把爵位拆了,做一个层层递进的爵位制,每上升一层,就得交更多的钱。

这就不是一锤子买卖了。

他脑子转得快,把这个想法和张来潜一说,张来潜都愣了。

张来潜仔细算了一下:“确实可行的,每往上升一级,必须得拿成倍的钱出来。还可以给爵位加上期限,如果想继续保持这个名头的话,得定时花钱续上……”

他和周镇热火朝天地在旁边讨论了一阵,渐渐地整个制度都明朗了起来,归根到底就两个字,捞钱,丧心病狂地捞钱。

朝廷是不能明目张胆从百姓手里抢钱的,税收是最重要的收入,想多捞点钱,就想方设法增加税收项目,或者预收明年的税,一直预收到三十年后的也有。

总之,还是要有个名头的。百姓服从于朝廷,是因为相信并期待朝廷能给他们一个安稳生存的环境。

如果没有名头就强行抢钱,活不下去的百姓就只好揭竿而起,另寻活路了。

周镇不愿意给百姓加税,也没想预支未来的税款。

他瞄准的就是地主豪强大商人,所以捞钱的手段要格外精致一些。

大商人是掌握了铁矿铸币,田产盐场这些生产资料的人,普通手工业者不算在其中。

大越最底层的百姓尚且为了北伐而服徭役,贡献家里的粮食,或者上阵杀敌,这些豪强却什么都不愿意做,一些和匈奴那边有利益来往的,甚至会从中阻扰。还是那句话,匈奴只要不抢到他家,他甚至愿意给匈奴递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