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长命百岁_作者:最白(166)

霍屹:“……”虽然是匹好马,但性格似乎有些问题。

凉风刮脸而过,这种极致的速度十分难得,霍屹也觉得畅快不已。黑夫跑了两圈才慢慢往回走,霍屹发现周镇一直在那里注视着他,当霍屹驱马走过去的时候,周镇忽然对他说:“霍将军,你说我是不是该修皇陵了。”

*

作者有话要说:

=v=

第七十五章 质疑泥沼

修皇陵这件事, 一般皇帝上位之后就会开始准备了。

大越人重视死后的居所,特别是皇帝要讲究排场,因此修皇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地下建起一座宫殿,其复杂程度并不逊于紫微宫的建造。按照一般的速度来说, 如果不从上位就开始建, 在驾崩的时候还没有建好, 那岂不是非常尴尬。

周镇直到现在都还没准备建造皇陵,一是因为他确实还年轻, 对一个二十岁的年轻帝王来说, 死亡还是一件很遥远的事。二是建造皇陵又需要征调民夫,又要加重徭役,他登基以来各种动作非常频繁, 本身对民力消耗就挺大。当初有负责此事的官员问他的意见,周镇便暂时搁置了此事。

他现在提出来,自然不是忽然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了,而是因为大越自古以来有个规矩。

如果皇帝准备修皇陵, 就要迁徙一批人口到陵墓所在的地方去,把那个地方充实起来。这个人口还不是随便挑的,一般是地方上有势力有影响力的人,其实这也是中央控制地方的一个手段。像“郭解”这样的问题, 在战国时便已经存在,历经历朝历代,直至大越。朝廷自然会想尽各种方法削弱甚至铲除这些势力,然而这些势力也在蓬勃生长,“郭解”们的存在本身就是顽强的, 富有生命力的。

他们的存在,就是人类生存的方式之一, 符合人之本性,所谓野火烧不尽,朝廷只能尽量打压。

因此,周镇便想借修皇陵一事,处理“郭解”这样的问题。

这个想法,霍灵月之前其实就提过,但那只是一个粗糙的设想,周镇决定完善它。

这件事需要从长计议,修皇陵也不是说开始就开始了,周镇见了几个大臣,经过多次讨论后,暂时把皇陵定在长安城以北,一个叫大茂的地方。

霍屹大概也看了一下那个位置,离长安城还挺远的,很偏僻冷清,陵墓定在一座高山上,占地面积极广,修好了之后应该和紫微宫差不多大。

按照周镇的想法,他希望自己驾崩之后,能够在那座山上,背靠着大越中心长安城,遥望苍茫的北方。

皇帝修皇陵是个大事,很快便准备起来了。霍屹照例每天去校场训练,看着那些战马都换上了马蹄铁。他骑着黑夫去了一趟军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黑夫身上,黑夫也显得趾高气扬的。秋鸿光想试试,黑夫也没给他面子,撅着腿就踹过去。

秋鸿光疯劲上头,非要驯服黑夫,一人一马较量了许久,霍屹因此还有幸见到了人和马对骂的奇异场景。

霍屹长时间泡在军营里,也没有耽误朝廷里的事。一切就和之前一样,皇帝陛下大概想通了,不像之前那样忽冷忽热的,反而对他更加信任和亲昵。

这样的表现在一些人眼里,便十分刺眼了。

大越如今的丞相仍然是慕容丞相,他凭借着一身默不作声的练气功夫,硬生生把这个丞相位置坐得安安稳稳,虽然没干什么事,但也没犯什么错。周镇看他知情知趣,也一直没有动他。

大越如今的御使大夫姓常,名为常汤,当过给事内史,太中大夫,在地方上也当过几年县丞,是个不论在地方还是中央资历都很丰厚的老臣,在慕容安担任丞相之后,他便被推举升为御使大夫。

御使大夫位上卿,掌副丞相。下面有两丞,秩千石。其中一个叫中丞,掌图籍秘书,查阅那些公卿上奏的文书,以此为证据弹劾朝廷官员。

常汤手底下这个中丞,名叫朱久迈。他自己没什么本事,当上中丞这个位置也是一路混上来的,唯一的优点就是擅长揣测上司的心思,且善于挖掘朝廷官员的秘密,时刻准备用来起底。

那天常汤在朱久迈面前叹了口气。

朱久迈在常汤手底下做事久了,自然对顶头上司的神情变化了如指掌,他殷切地问御史大人为何而叹气,常汤也就顺势告诉了他。

身为御使大夫,职责自然是要监管朝廷大臣,然而霍将军仗着陛下宠爱,行为无状,陛下如此袒护这个人,让自己十分担忧。朝中有不少人都对霍将军独断专行有意见,该让陛下知道。

说完之后,常汤就看着朱久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