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刻钟后,他走回田地,刷刷砍倒一片稻谷,将死者盖了个严实,然后屏住呼吸,一把抱起尸体,将之放入柳树下的深坑中。
谢无风见状,打了个哈欠,将手里还剩的两颗石子丢下,问:“可算好了?”
纪檀音恶狠狠地瞪他一眼,念在方才他一直驱赶乌鸦的份上,没有发作。
他对着坑底的死尸拜了一拜,喃喃道:“老伯安息,来世投个好人家。”
填土比挖土快许多,纪檀音将老者掩埋妥当,用手帕仔细擦拭映雪剑,还剑入鞘。
谢无风慢悠悠地从歇息的枯树上站起来,刚要开口,纪檀音猛地转身,拽过追风的缰绳就走。
谢无风在身后喊:“少侠留步。”
纪檀音不理他,翻身上马,追风撒蹄狂奔。
远远地,听见谢无风道:“少侠弄错了,该往左边走才对。”
纪檀音犹豫半晌,终是勒住缰绳,从马鞍上跳了下来,冷着脸等谢无风赶上。
好一会,谢无风终于与他并肩,不道歉也不解释,仍是那副讨人厌的模样,笑吟吟地说些闲话。
他那双眼睛实在风流多情,纪檀音独自生了会闷气,最终还是接了他的话茬。
第3章 唤阿音
步行了一个时辰,转入官道。官道上十里一亭,前方不远即有一个,亭中坐着一名农夫,手里摇着破烂蒲扇,脚边放着两只大桶。
谢无风提议歇息片刻,纪檀音也累了,往那茶摊走去,问道:“有什么茶?”
中年汉子从瞌睡中醒来,满脸堆笑道:“梅汤,和合汤,各式泡茶都有,凭客官喜欢!”
纪檀音见他面黄肌瘦,手心满是老茧,衣衫全是补丁,便知桶里也无甚好茶,由着谢无风叫了两碗梅汤。端将出来,果然浑浊不堪,味道酸苦。
纪檀音一边喝汤,一边与汉子闲聊:“泗水县也算是个大县,为何一路走来,却不见几个乡民?”
汉子长叹一声:“都逃难去了,今年地里收不出粮食。”
纪檀音不解:“朝廷的救济粮呢?”
“哼,救济粮!知县爷爷联合地主乡绅,全部扣下了,高价卖给咱呢!”
纪檀音细细问他,方知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均闹旱灾,朝廷的救济粮数量短缺,运到地方上,全凭当地官员调配,而地方政务往往又受乡宦把持,故百姓有没有粮吃,全看本县大户存了几分良善之心。
“隔壁曲阜县倒是个青天大老爷,并不克扣钱粮,本县许多人家都逃到曲阜去了,做些个短工,混口饭吃。”
纪檀音问:“那你为何不走?”
“唉,”卖茶人两行浊泪滚滚而下,“家里有个病姑娘,瘫在床上不能动,天气热,怕是熬不过这几天了,我不愿她再折腾。”
纪檀音嘴唇一动,却被谢无风抢了先:“劳烦,县城大街上哪间客栈最好?”
那汉子抹干眼泪,道鸿福客栈最好。
“多谢了。”谢无风放下茶碗,从钱袋里摸银子,示意纪檀音动身。
纪檀音只觉他冷酷无情,不愿搭理。欲待安慰汉子几句,给几两碎银,却见谢无风轻轻抛出一块银子,转身便走。
那汉子双手接住,低呼一声,当即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地磕了一个头:“多谢先生!多谢先生!”
纪檀音也是吃惊,盯着那一锭五两银子倒吸凉气。
他三两步追上谢无风,赞叹道:“谢兄出手好阔绰。”
“什么?”谢无风一副迟钝模样。
“你给那大哥五两银子,”纪檀音笑道,“还真看不出你竟如此富裕。”
“是吗?”谢无风伸手在钱袋里摸了摸,“哎呀”一声,“我给错了。”
重量差许多,如何能摸错?何况听他口气,毫无惋惜之意。一时间纪檀音对他印象大为改观,只道这是个面冷心热之人。
进了县城大街,两旁商户林立,来往的百姓渐渐多了。自古有贫有富,虽闹着旱灾,酒楼上吃酒的人倒也不见少。
纪檀音好奇地四下张望,成衣铺,米店,生药铺,路边杂耍的,个个都看着新鲜。
“刚才卖茶大哥说县中人走了大半,我看街上还是热闹的。”
谢无风道:“自古以来安土重迁,只要还能挣口饭吃,便在自家苟延残喘了。”
鸿福客栈的店招在风中飘摇,两人一路行去,各家商铺生意均是一般,唯米店旁一家没有招牌的铺面,竟围拢了上百人,吵嚷个不停。
纪檀音是少年人,玩心重。这回独自下山,像脱缰的马儿似的,对万事都好奇,拉着谢无风的袖子就去看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