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简单把小庄上的人事都熟悉了一下,浅浅做了一些安排,他就带着人往原本惠王的庄子上去。
他才刚出小庄,就遇到了一个熟人:“闻公公?”
闻公公骑着马,见了赵淩就笑:“娘娘担心你不清楚那边的情况,特意命奴婢过来。”
至于他口中的娘娘是太后娘娘还是皇后娘娘,就不用深究了。
赵淩邀他上自己的马车,给他倒了一杯热糖水。
闻公公是特意一大早出宫的,捧着甜甜的热水喝了一口,感觉整个人暖和了不少,呼出一口气,才笑道:“本来是昨天在宫里头等您,想着跟您商量着这边的情况,没成想四郎竟然逃课。”
赵淩一听,下意识缩了缩脖子:“我这是有事。”
“有事没事的,您得跟裴先生他们说去。”闻公公笑眯眯地又拿了一个柿饼咬了一口,“昨天东宫那边有安排,着实走不开,今天赶过来倒是刚好。”
他见马车上只有赵淩一个人,说话也随便,压低了声音凑近了说道:“皇后娘娘是谢谢您替太子说话。”
不然去年太子殿下过年可能都要在皇陵了。
赵淩心里面一下就明白了,但:“我也说不上几句话,还得陛下愿意听才行。”
闻公公也清楚顾潥的性格,不好说什么,感慨:“您说的能让陛下听进去,就很不容易了。”
同样的话,换个人来说,能成吗?
他大概能明白顾潥为什么这么看重赵淩,或者说是现在的赵淩。
一个庶出的小孩儿,母族几乎等于没有,父族也就一个赵骅。
赵骅还是顾潥一路提拔起来的亲信。
换句话来说,顾潥就是赵淩最大的,也几乎是唯一的靠山。
至于太后?
在顾潥的眼里,赵淩对太后,就和猫儿狗儿差不多,养在太后跟前逗闷子的。
哪怕太后对赵淩有点感情,难不成还能越过他这个亲儿子去?
而赵淩这个孩子,给顾潥带来的利益太大了。
别说是顾潥,就他一个太监,都觉得这是老天庇佑。
闻公公不再说这些,转而说起庄子上的事情,重点还是在于那一沓卖身契上:“这些人都是我筛了一遍的。这个蒋五,是原先庄上的管事,对整个庄子都很清楚。蒋家这一房人,还有这三房人,都是原先庄上的老人,为人也算忠厚老实,四郎可以放心用。剩下的这些是另外买的,都教了些粗浅规矩……”
赵淩听他一样样讲,认真记下。
两边庄子离得近,以前顾棱到小庄这里来读书的时候,经常走路过来。
今天赵淩也就是不想走路,才坐的马车。
眼看着那边庄子要到了,闻公公停下了话头,等赵淩抬眼看过来,才说道:“当务之急是……”
“是什么?”
闻公公说道:“是您得给这儿起个名字。”见赵淩低头看窝在他身边的大花猫,“不可以叫抹布庄。”
“咦?不行吗?”赵淩觉得他家抹布这么可爱漂亮又有气势还威严,可盐可甜,竟然不能叫抹布庄?“那叫猫……”
“也不能叫猫猫庄。”
赵淩觉得闻公公无理取闹。
马车停下,赵淩和闻公公依旧在车内对峙。
闻公公目光炯炯:“您高低也是个解元,这两个庄子还是娘娘给您的,就不能起个漂亮点的名字?”
赵淩嘀嘀咕咕:“猫猫庄怎么就不漂亮了呢?回头我找石匠雕两个大猫猫镇在路口,多气派。”
他一个理工科转文科的,学到现在这样差不多是极限了,还能让他多有文化?
闻公公觉得石头大猫猫无所谓,但名字一定得起好,方便他回去交差。
赵淩绞尽脑汁,看到来福过来掀门帘,灵机一动:“那就叫福满庄吧。”
闻公公把福满庄三个字细细品了品,感觉这名字称不上雅,却也不失为一种没好的祝愿,跟着下车:“行,就叫福满庄。”
第67章
两个庄子合并成一个庄子, 回头要在衙门那儿重新上一下契,更新信息,当然可以改一下名字, 也方便管理。
赵淩在庄上待了十天, 闻公公全程陪同着, 看他把事情全都安排妥当。
赵辰和米氏他们也全程跟着, 学习怎么处理, 以后自己遇到类似的事情也好有个经验。
本来最麻烦的是衙门那边,总得托关系塞钱请喝酒等一系列动作做完, 才能把上契这样的小事情办完。
但闻公公跟着,谁敢收钱?
什么人敢收一位身边有公公伺候的贵人的钱?
不想活了。
对赵淩来说, 耗费最大精力的,还是庄子的人员安排。
庄户、佃农、仆役、管事, 他都得安排明白,做到心中有数。
留在庄上的人员不够多, 主要是现在由于教育的缺失, 管理人才普遍达不到赵淩要求的水准。
请了人牙子带了人过来,把庄上的家里的正好一起该招的招,该买的买。
今年天已经冷了,明年开春之后种树养鱼的事情也得安排。
另外原先惠王这边庄子也有一些不好种东西的贫瘠荒地, 既然都是一个庄子了, 自然可以引种牧草,顺便扩大养殖规模。
养羊的技术,包括从羊毛到羊肉的一系列处理现在已经很成熟了, 不需要操心。
他准备先试试养点鸡鸭。
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养羊养猪的成本还是太高了,鸡鸭会更方便一点。
当然养殖最大的问题是怎么防疫病, 避免全军覆没,更要避免一些人畜共患病。
赵淩本来是打算逃课的,没想到在庄上的十天时间,比上学还忙,带着厚厚的一摞纸,回来就到处翻阅宫中藏书,找各种关系问各种官员相关知识。
米希天天被他缠着,找这个官员问养鸡,那个官员问种树,觉得刷新了对官员们的认知:“以前只知道他们在地方上做出过不少成绩,没想到他们还会给鸡看病,会腌咸鸭蛋。”
赵淩想着,他爹还会缫丝织布呢。
这也是管过织造局的人。
现在地方官,被百姓叫做父母官。
称职的父母要帮助孩子们成长,教会孩子们谋生的手艺,指点孩子们的前路。
一些先进的耕作、养殖等等技艺、工具,都是通过官员来普及传播的。
在神都的有两种官员,一种是已经外放过回来的,一种是还没外放的。
只要是外放过的官员,想要重新回京,问鼎权力中心的,都得在地方上做出许多功绩来。
不管他们是真的心系百姓,还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起码得做点事情。
写在档案里,就是——
瞧,在我的领导下,田亩增产了!
瞧,通过我改进的技术,老百姓们吃上肉了!
瞧,在我的教导下,我这儿今年出了多少名进士、举人、秀才!
总结——给我升官!
只不过官员们外放的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哪怕同样养鸡,也有不同的情况。
赵淩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搜罗了许多养鸡养鸭的知识,又搜罗了京畿地区几乎所有品种的家养鸡和鸭。
顾潥看着御书房里埋头书写的小少年,很好奇他在忙什么,故作小声吩咐:“李伴伴,给朕看看水灵在写什么?”
“是,陛下。”李伴伴立刻走下去,从赵淩的桌子边上拿起一叠明显像是整理好的资料。
赵淩浑然不觉,继续埋头书写。
倒是顾潥大致扫了一眼通篇的鸡鸭,表情有点微妙,提高了一点声音叫了一声:“水灵。”
“嗯?”赵淩抬头看向顾潥。
顾潥一点都没觉得被冒犯,问:“朕让你考试你不考,说了认真学习也不学,在这儿研究养鸡养鸭?难道你觉得养鸡养鸭比当官好?”
“没有啊。学生正在努力学习怎么当官啊。”赵淩把养鸡鸭怎么跟百姓民生有关,做了个简单解释,“鸡鸭的饲料在农村唾手可得,只是养少量的三五只鸡,对普通农户的负担很小。鸡蛋可以拿出去卖钱,一年的针头线脑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