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到如今的岁数,连个县试都没摸到边,钱财倒是花出去不少。
他还整天跟一群狐朋狗友玩闹,在府城充有钱人家少爷,让原本宽裕的一家日子过得紧巴巴。
现在的宋家,三四十两能拿出来,三四百两根本拿不出来。
他们也不敢赖账。
要知道如今的官员对于百姓拥有绝对的权力,父母官不是白叫的,可不是赵淩上辈子的人民公仆。
宋家人挨了打,也不敢叫嚣什么不中听的话,只能求官府宽限几日,给他们卖田筹钱。
宋燕这时候毁得肠子都青了,也已经来不及了。
这次的事情可以说全是他折腾出来的。
到这时候,他终于明白了赵淩说的“走动走动”是什么意思。
他甚至都不知道回去之后会不会被哥哥们打死。
穆家人也非常忐忑,出了县衙的门,腿还是软的。
赵淩没马上离开,而是对清江县令说道:“劳烦您帮忙把我母亲的……财产,捐赠给本地的慈幼院。”
清江县令已经四十多岁,看着眼前还不到二十岁的五品京官,无比客气:“敢问令堂?”
无论是宋家人还是穆家人,没有一个问宋巧娘如今的情况,让他一个外人都觉得齿冷。
赵淩说道:“母亲早已离世。”
“节哀。”
赵淩淡淡一笑:“母亲能够离开那样的家庭,也是一桩幸事。”
清江县令把赵淩和窦荣送出县衙。
赵淩不想回马车上,跟窦荣说道:“陪我走走吧。”
“好。”
穆家人还在腿软,没走出去多远,看到两人走过来,期期艾艾地问:“小郎君是巧娘的儿子?不知道怎么称呼?”
赵淩一双天生带笑的眼睛看过去,声音也不大:“怎么?你们也想认我这门亲戚,好方便走动?”
穆家人比宋家人显然有眼色得多,一听这话,顿时连连摆手,只差给赵淩跪下了,话都说不出一句囫囵的来。
赵淩见状,觉得心里面一片茫然,也不想在街上转转了,直接回到马车上,跟窦荣说道:“回去吧。”
窦荣肯定没二话。
只不过这会儿回去肯定赶不上进城,他们只能在客栈里再休息了一晚。
第二天一早,出发回了府城,到家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
赵淩随便吃了两口,就重新回房去躺着。
他这幅样子,搞得赵骅和赵王氏都没心思出去玩耍。
赵茂更是指了指赵淩的屋子,问:“我去跟四哥说说?”
窦荣拒绝:“别去,让他一个人静静。”
他把离开这两天的事情简单说了一遍,又说:“水灵说他母亲能够离开那个家是幸事。”
“幸或不幸,不过是另外一种身不由己罢了。”赵王氏感慨,摆摆手道,“我也去一个人静静。”
宋巧娘这辈子没有一次自己的选择。
她被卖掉,被变成碧荷,被成为陪嫁丫鬟,并生下一个孩子。
如果她没早逝,那么活到如今,她应该能够凭借着赵淩,做一些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可惜没有如果。
没人问过她的想法。
没人知道,没人关心。
窦荣看了看,说道:“爹,你和六弟出去逛吧。我去看看水灵。”
赵茂看人走了,拍了拍他爹的肩膀:“爹,你看翊哥,说着让四哥一个人静静,自己倒是过去了。”
赵骅被他拍得一愣:“他们是夫妇……夫夫,一体同心的,去陪着才是正常。”他看了看还搭在自己肩膀上的爪子,“你这是跟谁哥俩呢?”
赵茂莫名其妙,顺着他爹的视线看过去,嘿嘿一笑,把手拿了下来,突然说道:“我不羡慕四哥了。我娘虽然脑子有时候不清楚,至少人还在。”不像他四哥,娘都不在了。
家人虽然也疼爱,嫡母也待他很好,但和亲生母亲相比还是不一样的。
他小时候被书兰灌输了各种各样奇怪的思想,伴随着踏出家门开始接触越来越多的人和事,懂得了越来越多的道理,知道了对错。
有些事情哪怕他一时间想不明白,但慢慢的也能想明白。
赵骅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官职也好,钱财也罢,都是身外物。人,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人活着,别的都好说。”
“嗯!”赵茂重重点头,抬手又哥俩好地拍到了他爹肩膀上,“爹,您给我点身外物呗?”
这次返乡,大哥三哥都不在,四哥自己有钱,五姐姐要备嫁也没跟着,他爹的私房钱应该能分他一点?
赵骅觉得小儿子的性格变化有点大,看来又一个到了逆反期。
平时明明瞧着挺稳重的一孩子,怎么突然变得这么……颠颠的。
第135章
府城的小院总共就五间正房。
没个自己的小院什么的。
赵淩回到自己房里发了一会儿呆, 见窦荣过来就往他怀里一窝,也不说话。
过了一会儿,他听到院子里有吵闹的声音, 疑惑抬头:“我爹在打六弟?”
窦荣还没来得及回答, 就听到赵王氏的怒吼:“说了我想静静, 你们听不懂人话是不是?保持安静这么难?”
好了, 这回变成赵王氏撵着父子俩打。
赵继一家出门回来, 脸上都带了几分喝完酒的红。
被下人扶着下马车的时候,看到这样的场景, 一家人瞬间酒醒。
赵继心里面慌得一批,面子上还要做出哥哥的样子, 站在妻儿面前,劝阻:“有话好好说, 这是怎么了?”
赵游翻了个白眼:“你这声音比蚊子嗡嗡还轻。”他现在是有见识的人,对赵王氏追杀家里任何一个人都能保持冷静, “没事, 小婶婶抽他们两下就好了。”
杨氏眼睛亮晶晶的:“能抽啊?抽多重?”说着还去看赵继。
赵游想说什么,赵继感觉不妙,拉着杨氏就往屋里走:“弟弟和弟妹的事情,我们别掺和。我们还是计较计较儿子的婚事。”
赵游今年已经二十一了, 本来早该成亲的, 也是因为女方家里想把姑娘多留两年,到十八了再完婚。
人家是和曹先生在同一座书院教书的先生,姓徐, 家里就一个独生女,倒也没想着招上门女婿,而是要求以后老夫妻俩将来若有什么需要, 女婿得当儿子一样服侍老人。
甚至都没提将来生孩子姓徐。
这个条件是相当宽容了。
赵继和赵游都不是会算计到自己亲人头上的人,两家人谈着没什么问题,自然万事好商量。
这会儿,他们就从徐家回来。
赵王氏见他们,也不好再教训男人和孩子,把刚才随手从花瓶里抽出来的一枝腊梅插回去,拍拍手笑道:“让四哥四嫂笑话了。”
赵继和杨氏连连摆手:“不会不会。”
杨氏倒是真有事情跟赵王氏商量,探头看了看赵淩那屋,问:“淩儿回来了没?”
“回来了。在屋里休息呢。”赵王氏说道,“有事四嫂您跟我说。”
杨氏是个爽快人,也不扭捏,挽着赵王氏的胳膊就往堂屋走,说道:“这不是我家这小子想着这段时间,抓紧把婚事办了。家里头东西都准备好了,就是想借这边房子用一用,给游儿出门子。”
赵王氏觉得这个话听着有哪里不对,又说不上来。
还是赵继坐下后说道:“什么出门子?咱家生的是个儿子,出什么门子?”
“哎,反正也差不多。咱家不是在府城没什么宅子,让新娘子一路吹吹打打到赵家村得花多长时间?我们就想着分开办。在府城就让游儿去徐家住。那边布置新房。等回到赵家村,咱们再办一场婚宴,这样两边都省事。”
人两亲家都商量好的事情,赵骅和赵王氏没什么意见。
具体借给赵游成亲也不用多做什么,无非就是宅子布置一下,婚宴当天摆几桌酒席。
这些都由赵继和杨氏来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