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吏部侍郎,待在房梁上,像话吗?
赵淩纯属条件反射。
这会儿反应过来,他也觉得不好意思,但他看着景尚书手上多出来的戒尺,手心幻痛:“您怎么还带戒尺呢?”
景尚书大怒:“你管我带什么!下来!”
赵淩眼神飘忽,突然毫无征兆地下了房梁就从窗户往外面一蹿:“我去贡院!”
景尚书把戒尺拍在桌上,一看赵淩的学生也溜了出去,气得不行:“一天天的,尽干工部的活!迟早把他那工部郎中的职给革了!”
白侍郎笑眯眯地把戒尺拿过来,放到一边:“你说你,也算是看着赵瑞长大的。他什么脾气,你还不知道?平时还说赵尚书对赵瑞管教太严,你现在还狗拿耗子。”
被说狗拿耗子的景尚书:“……”
他不生气!
白川作为吏部老人,景尚书也只能是晚辈,被说了也只能把气咽回自己肚子里。
他转而说道:“我看他不急着回宁吴,干脆让他主持明年的科考。”
白川一点都诧异:“你自己去跟他说。”
景尚书想了想:“我直接去跟陛下说。让他把新规矩全都一起弄了。”
白川笑眯眯:“嗯,钱也让他自己去找户部要。”
“谁管他是去找户部还是去找陛下。”景尚书说的时候只是随口一说,但说出口之后突然一拍手,“没错。户部没钱,陛下有钱啊。我这就去找陛下。”
白川看他说着就往外走,叫住他:“把坐垫留下。”
景尚书拿着坐垫不放手,脚步更快:“我去找陛下!”
他怎么就没想到过给自己椅子放个坐垫?
一天天的在那么硬的椅子上坐那么长时间,果真脑子已经不好使了。
白川摇摇头,看着赵淩椅子上绣着猫扑蝴蝶的丝绸坐垫,再回头看看自己案头的活。
嗯,不错。
年轻人干活速度就是快,要是一直留在神都干活就好了。
这样他也能有时间早点下班,逛个街,听听戏什么的。
十二月,经过三辞三让后,顾潥退位成为太上皇,顾朻继位。
次年正月颁布科举新政,对于参加春闱的学子进行一系列便利措施,并且公布即日起,科举允许女子参加,考试通过后和男子一样可以当官。
在神都开特科,让有意的学子可以不用回原籍参加科举,直接在神都从县试开始直接参加考试,一月一次,一直考到乡试。
赵淩现在每天回家都先去赵家关心考生情况:“娘,你怎么不复习功课?”
赵王氏前几天还装装样子,装了几天就懒得装了:“烦不烦?五月份开始考,早着呢。”
“五月份很快了。你不能轻敌。”赵淩觉得考生的态度不端正。
赵王氏懒得搭理他:“我又不追求连中六元,我只要保证自己是状元就行了。”
听听,这是人话吗?
赵辰觉得赵淩烦死了:“你还替娘操心学问?”
赵淩一想也对,又觉得不放心:“真不用外公、师公过来给您补习一下?要不我去请裴先生和汪先生?可惜殷先生现在不在神都。我还是去请聂院使过来吧。”
赵王氏本来看着邸报,根本懒得搭理,不过听赵淩说的这些人,也突然有些兴趣:“能请到聂院使?”
“能。请他过来吃红烧肉、烤鸭。”小老头嘴可馋。
赵王氏放下邸报:“要不你跟我说说朝中的事情。”
她这些年一直都在忙教育,对于上头具体怎么制定的国策关心的方向确实有些脱节。
赵淩就跟她细细开始讲起来。
赵辰在边上也进行了一些补充。
过了一会儿赵骅回来了,也加入进来。
小辈们在边上听得认真。
三月,赵淩作为本次会试的主考官,进入封闭式管理状态。
这次暂时还没有女性学子参加,只不过贡院已经改建完毕,增加了一个检查的口子,让检查速度加快;增加了一个茅房。
茅房也安排了专人每天清洁两次,尽可能减少干预考生。
经常参加科举的考生们都知道,参加一次会试得脱一次皮。
不过眼瞅着会试的条件是一年比一年好了。
赵淩的脸色是一天比一天臭。
考生们待了九天就出去了,他不仅得提前进场,还得阅卷,前后大半个月待在贡院里,出来感觉自己整个人都臭了。
“怪不得没人愿意主持科举,都推给我!”赵淩一出贡院,没回家直接去的猫猫汤。
窦荣给他搓澡,听着他吐槽:“别人求不来的好差事,你还嫌弃上了。”
作为主考官,这一批准进士们,将来都得称赵淩一声先生,这是赵淩培养自己朝堂势力的大好机会。
赵淩嫌弃:“我要这差使来做什么?我又不稀罕。”
他也不能培养。
第168章
赵淩放松了没两天, 马上就得参加殿试。
殿试的主考官是皇帝。
但皇帝肯定不可能盯着考生考一天。
赵淩这个主考官得陪着。
他在洛城殿内坐了没一会儿,就来了一只长毛狸奴。
他伸手摸了一下。
狸奴瞬间仰倒在地。
他又伸手摸了一下。
等午膳的时候,赵淩的官袍上已经粘满了猫毛。
小太子顾恒过来转了一圈:“赵侍郎已经开始用膳了?”
“是, 太子殿下是来找下官一起用膳的吗?”
顾恒看了看赵淩, 和他身边围着的一堆狸奴:“那我就陪你吧。”
小太子也不挑, 就和赵淩吃一样的饭食, 和殿内的考生们吃的一样。
考生们很好奇, 只看到一个瘦瘦高高的小少年,语气一本正经的, 却跟赵淩很是亲近。
简单吃过饭,太子也没走, 就在赵淩边上摆了张桌子开始做功课,时不时还得清理一下桌面上的狸奴。
赵淩看到他不会的, 就小声跟他讲题。
好不容易等到考生们考完出去,赵淩还得跟其他考官一起加班加点看文章。
三百篇文章全都看一遍, 简直要了命了。
千军万马杀上来的, 这三百篇文章都有可取之处。
确实有几篇看得出学子可能因为情绪激动心态不稳没发挥好,但底子在这儿,不会差到哪里去。
赵淩心里面嫌烦,但还是认真把三百篇文章全都看了一遍。
以前的主考官一般只是把其他考官选出来的卷子看一遍而已。
不过赵淩看文章的速度快, 即便全都看过, 也没耽误时间,最后将选好的十篇文章呈给顾朻。
第一、第二名是所有考官已经商议定下的,第三名交给顾朻来定。
当然这种排名不绝对, 作为皇帝拥有一票否决权。
尤其是顾朻刚登基的第一次科举,大臣们都会给皇帝一个面子。
赵淩这个主考官很了解顾朻的心思,最后敲下的排名很合顾朻的心意。
顾朻并没有改动名次, 就让开传胪大典。
窦荣这个在神都打酱油的也跑不掉。
大朝会上新科进士们心情激动又忐忑。
有人注意到文武百官中年轻人的比例不低,感觉自己大展拳脚的机会很大。
要说赵淩那会儿考试的时候,还会担心考试名次低,在朝中没有人,导致长期坐冷板凳,没有官职可以做,现在完全没有这个担心。
尤其是一些国子监出来的考生,那种笃定的样子跟旁的新科进士们完全不一样。
最近几年,别说是同进士了,就是举人都有官职可以干。
只要不介意去一些比较远的地方当官,同进士很快就能升个八品,三年时间里有个好表现,升个七品不是问题。
不要以为七品是个很小的官,一县的县令也就是七品,某种程度上已经能够掌握数万人,乃至十数万人的生计。
尤其是现在大量技术革新涌现,朝廷对各种作坊的支持力度很大,去地方上是很容易做出成绩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