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布隆冬(20)

2025-07-19 评论

  宋余一怔,也看向姜焉,猛地想起他头一回在阮承青口中听说姜焉的名字,便是他遇刺一事。

  有些时日了,刺客还没抓着?

  姜焉对这事儿并不在意,他神情如常,道:“是令尊还是令兄让你问的?”

  “都不是,他们都不和我说朝堂上的事,”阮承青叹了口气,道,“我是随口一问,侯爷若是不方便说也没什么。”

  姜焉无意识地把玩着腰间的鲁班球,无所谓道:“我也不知道,想要我命的人有很多。”

  “定北关外的胡匪,同为胡人一族的胡人,”姜焉轻轻笑了下,道,“可能还有你们——大燕人。”

  阮承青和宋余都抬起眼睛看着姜焉,阮承青眉毛皱起,道:“怎么可能?燕人杀你作甚?”

  姜焉说:“陛下封我为侯,大燕多少年不曾封侯了?”

  “我来国子监尚且不受书生待见,我一个异族人,被侯爷擢为侯,戍守边关的边将,京都的勋贵,哪个会乐意?”

  阮承青哑然。

  他只是不太懂朝中事,也不愿去想,可他出身阮家,父兄都在朝为官,倒也不是真的二愣子。他想起自己的揣测,心中生出几分愧疚,低声道:“云山部族戍守定北关多年,是大燕的功臣,否则,陛下又怎会封你为侯?”

  宋余也听得似懂非懂,他心里想,原来想要姜焉死的人这样多。

  姜焉自是能察觉宋余担忧的眼神,心里受用,他清了清嗓子,义正辞严道:“大燕庇护我族,我族为大燕戍守边境,这是理所应当,也算不得什么。”

  “不过区区几个刺客,能奈我何?”

  宋余道:“侯爷神勇,但是双拳难敌四手,平日身边还是要多带些人才好。”

  姜焉笑了,说:“好,我还等着践行与五郎的边境之约呢,自然不会有事的。”

  阮承青在一旁插嘴道:“什么边境之约?”

  姜焉那语气拿捏得莫名,宋余突然就有点儿心虚,结结巴巴道:“没,没什么,没什么边境之约。”

  “你不是还有功课未做吗?快去做,不然你爹又要断你的月钱了。”

  阮承青看看姜焉,又看看宋余,总觉得发生了什么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第18章 

  姜焉引了宋余骑马,方发觉他畏惧的其实不是骑马,而是群马奔腾之势,就如战场上骑兵纵横驰骋的声势。姜焉想,或许笼罩在宋余心中的阴影,是回到当年风雪关的战场。

  六年前胡人入侵来势汹汹,关外马匪纷纷响应,伺机作乱,姜焉彼时尚未独当一面,在他父亲手下领兵征战,迎击劫掠的马匪。后来风雪关陷入苦战沦为孤城,待定北关得了旨意驰援风雪关时,姜焉便着意向他父亲请命领兵增援。当时姜焉并不知宋余就是他寻了许久的人,更不曾想过他就在风雪关,只是想,或许有机会能再见一面。

  没成想,等他急行军赶到风雪关时,关隘已破,徒留一座战火肆虐过后的废城。正当战时,姜焉没有时间再想其他,只听说宋廷玉夫妇殉国,其独子重伤,不过寥寥几句话,一份战报,要是当时他知道宋余就是当年一口烈酒灌醉他的中原少年——

  姜焉止住脚步,抬头看着面前的一家粮行,只见悬挂的牌匾角落镌刻了一个小小的冯字,正是江南冯家开在京师的粮行。

  赫默道:“侯爷,这就是宋少爷母亲留下的粮行,当年风雪关一战后,伤残士卒大都已经返乡,有不愿返乡的,就由宋夫人手中的商行安置。”

  “有几人恰好就安顿在了京师的这家粮行里,为糊口,也为守着旧主。”

  姜焉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抬腿走了进去,正在柜台拨着算盘的掌柜循声看了过来,未言先笑:“不知贵客想买些什么,咱们粮行精粮粗粮一应俱全,童叟无欺——”

  姜焉打量着这掌柜,他身形高大,眉眼亦是迥异于燕人的高鼻深目,尤其是那双泛着浅碧的眼,无不彰显着他异族人的身份。那掌柜笑意收了回去,身躯微微紧绷,骨节粗大的手也把住了手中的算盘,姜焉毫不怀疑,只要他敢妄动,那把算盘就会成为掷向他的利器。

  姜焉抬了抬手,他指尖勾着一块令牌,正是昭示着他齐安侯身份的水苍玉牌。

  掌柜愣了下,仔细地盯着那块玉牌看了许久,方走出柜台,拱手行礼道:“小人拜见齐安侯,不知侯爷大驾光临,还请侯爷恕罪。”

  姜焉笑了,说:“免礼,掌柜的怎么称呼?”他说着,漫不经心地环顾着这家不小的粮行,伸手舀了舀装在袋中圆溜溜而饱满的黄豆,捻了捻,到底是忍住了想拨出去耍玩的冲动。

  “回侯爷,小人郑海,”掌柜郑海跟在姜焉身后,实在不知以姜焉的身份,怎会踏足他这家小小的粮行,他谨慎道:“不知侯爷来此,可是想买些什么,您只管吩咐,小人定给您办得妥妥当当。”

  姜焉听着郑海一轻一重的脚步声,他虽走得慢,认真一看,也能发觉郑海是个跛足。姜焉说:“郑掌柜的别紧张,本侯有个朋友,他和我说百谷粮行的米粮最好,价钱公道,也从不弄虚作假,年后本侯便要回定北关了,想买些能在关外种活的粮种带回去。”

  郑海闻言松了口气,云山部族原也是关外的游牧之族,依附于大燕之后便举族迁入关内,习官话,重农桑,多年下来生活习性已愈发接近燕人。只是买粮种不过小事,何须齐安侯亲自挑选,他斟酌道:“贵部族所在恩化永宁一带,寒冬漫长,多山,不宜稻谷生长,哦,对了,”郑海想起什么,说,“南方来的商队带来了一种他们称之番麦的新作物,道是耐旱耐寒,也不必用上等肥田就能生长,吃起来虽比不得稻米,却也足以充饥。”

  姜焉没想到随口寻的一个理由竟另有收获,他道:“在哪儿?我瞧瞧。”

  郑海说:“侯爷恕罪,因着是新东西,京师这边的百姓愿意买的人不多,所以还堆在后院仓库。”

  姜焉点了点头,问道:“好种吗?”

  郑海笑道:“小人也不曾种过,不过听他们说,相较于稻谷,倒是好侍弄得多。”

  “一会儿你将种子拿来我瞧瞧,若是合宜,”姜焉说,“你寻几个会种的农人,愿意离家跟着北上的,且放心,来回一趟,我不会亏待他们。”

  郑海应道:“是,侯爷。”

  姜焉微微一笑,道:“看来五郎和我说得果然不错。”

  郑海愣了下,就听姜焉道:“哦,就是长平侯家的宋五郎,郑掌柜识得吗?”

  郑海听他提起宋余,松缓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直勾勾地盯着姜焉,姜焉看着他的眼睛,不紧不慢道:“我与五郎是好友,便是他推荐我来的这百谷粮行。”

  郑海拧着眉毛,半晌,扯出个僵硬的笑容,道:“原来侯爷与我们少爷是好友……”

  姜焉说:“身为五郎的好友,郑掌柜,我有些事,想向你请教一二。”

  郑海不言,只看着姜焉。

  姜焉啧了声,摩挲着腰间的鲁班球,道:“罢了,真不惯燕人这套问个话还要拐几圈,郑掌柜亦是风雪关旧人,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吧,我想问的就是风雪关一役。”

  他此言一出,郑海愣住了,面色微沉,道:“风雪关一役已经过去了六年,侯爷若是想知道,自可去翻看卷宗。”

  “卷宗上写的本侯看过了,”姜焉说,他当然找人看过了,只是那一役大燕败了,留载的卷宗记载得并不详实。更详实的只怕存在兵部,等闲人轻易看不得。姜焉道:“郑掌柜,当年风雪关一战,你家少爷是如何受得重伤?”

  郑海说:“侯爷问这个作甚?”

  姜焉道:“对症下药。”

  郑海呆了呆,皱着眉看向姜焉,道:“少爷之症,京中御医,民间神医俱都看过了,无不束手无策,侯爷并非大夫,对症下药一说从何而来?”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藏青盐薄荷奶绿 情有独钟 天作之合 治愈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