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小夫郎,这么凶悍,谁要跟你去官府?无凭无据的,拉我去官府做什么?”
“你都闹到我家门口了,还说无凭无据?我告诉你,你们几个人一看就是流窜作案,难怪是生面孔,我说怎么没见过你们。”
“你别拉拉扯扯的,你一个嫁了人的夫郎,这么不知廉耻。”
“我要是长你这样,我都不好意思上街了,谁家哥儿和姑娘眼神不好,能看上你啊?”
旁边的邻里听得外面吵闹,纷纷从院子里出来,听了一些,立即对那几人指指点点。
的确不是本镇的人,看着是外地来的,想要随便讹一笔就走人,这样官府追究起来,人早跑了,根本抓不到人。
“你们是哪里来的?”
“看着面生,怎么还讹人讹到卫秀才家了?不知道咱们镇上那都是熟人。”
那几人一听是秀才,脸色瞬间就白了。
三岁小孩都知道秀才是见了县令都可以免礼的人,怎么就碰到秀才家了。
连忙灰头土脸地往镇口跑,完全不敢再看姜宁和卫长昀。
姜宁站在原地,看着那几人的背影,“好好的人不做,非得干这些鸡鸣狗盗的事,白长了个人样。”
邻居们问他们要不要帮忙,有没有事,卫长昀解释了一下,看大家都回去了,才走到姜宁旁边。
“不是说了,他们都不像个人吗?”
姜宁扭头,“确实不像人。”
“虽说人不可貌相,但不也有一种说法叫相由心生。”
看着就不像是什么好人。
卫长昀笑了声,拉着他往家里走,“食肆收拾好了吗?没有的话我先去收拾,你去歇会儿。”
“收拾好了。”姜宁后知后觉道:“你说他们不会上门报复吧?”
“不会。”卫长昀摇头,“他们这样的,最怕被发现、揭穿,更怕被官府、衙门盯上,因为一旦被抓进牢狱,那就完全没了生存的法子,就靠这个过活。”
姜宁点点头,心想那就好。
不然东一个来报复,西一个来闹事,食肆开得也不安生。
第140章
卫长昀一怔,停下翻书的动作,抬头看向端着碗进来的姜宁,见他把房门关上了才问。
“你是说,要和我一起去州府?”
姜宁拿了一颗毛辣果塞到嘴里,边嚼边含糊不清说:“不可以吗?”
州府可是一个好地界,人人都想去见识见识。
卫长昀摇头,“不是不可以,是我们都走了,家里的事情要交付给谁?娘会不会觉得我们——”
听到姜宁要跟他一起去的第一反应是高兴,但随即又担心家里无人照顾。
“阿娘知道,还是她劝我和你一起去的。”姜宁趴在书桌上,拿毛辣果喂到他嘴边,“食肆这边她可以照顾,就卖一些她会做的菜就好,实在不行关一阵子也可以,正好休息。”
“那小小和小宝——”
“他们可懂事了。”
卫长昀盯着姜宁,对上他期待的眼神,明白过来,“你能与我同行,那是再好不过。”
不会有人比他更希望姜宁能与他同行。
自打姜宁来到这里后,他们很少分开。
上回去县府考试那些天,已经是最久的。
如果这一回考试能一起,那是再好不过,虽然对姜宁来说可能有些无趣,他几乎都在考场,无暇陪他在城里转。
“那是当然,有我在你心情好不说,而且碰到什么事我还能跟你一起想法子、出主意。”
姜宁咬着一颗毛辣果,酸酸甜甜的,“不过我跟你去州府,可不是为了陪你,而是有要事做。”
卫长昀疑惑,“是食肆的事?”
“你可真聪明,这都猜得到。”姜宁噘噘嘴,瞥他一眼,“每回想要跟你卖个关子,你都能猜到,好没意思。”
卫长昀失笑,翻了一页书,不跟他说笑,“那我下回先问你是什么事。”
“算了,猜到就猜到,反正最后也是要告诉你。”姜宁抬起胳膊撑住脑袋,“我想去看看州府的食肆、酒楼和茶馆都是什么样,再改良改良咱们得店。”
“是想开大一点的铺子?”
“不全是,不过学习经验也是很重要的一课,不是吗?”
从卖零食到小吃摊,再到现在的食肆,都是他们自己琢磨的,还有姜宁从爸妈那儿看来的一些经验,如今已经是勉勉强强了,总是得多学、多看人家怎么做的,才能更适应。
姜宁好奇问:“州府是什么样?”
卫长昀微怔,摇了摇头,“我也未去过,但书上和老师说的都极为繁华,处处是人,车马喧闹、灯火如昼,想必一定是处好地方。”
“你知道长安、汴京和金陵吗?对了,还有北京。”姜宁眼睛一亮,托脸好奇问道:“我在书里看过一些描述,仿佛九天阊阖、万国来朝,有一个特别伟大的诗人写过一句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还有一种画面表达的工具,就是影视,很多有想法的人,靠着文字和那些古画的信息,把那些很久很久以前的信息呈现出来,特别震撼。”
房间里很安静,只有他们俩说话的声音。
姜宁声音放低一些时,没了平时的清亮,却多了一些柔软和清润。
听着很舒服,柔柔的。
卫长昀听到长安、汴京和金陵、北京,心中亦是生出一些好奇,“万国来朝。”
他不由随着姜宁的描述,去想象那样的盛世景象。
“我相信州府应该也差不多。”姜宁一脸憧憬,“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看到了!”
他还是有些好奇,“燕朝的历史里,真没有长安或者金陵、汴京吗?”
“是有一个长安,但已是数百年前的事。”
“哇!真的有长安啊?那去了州府,或者京城,是不是有古画,可以看看是不是一样?”
“这里有书,你可以先看看。”
卫长昀从一旁书架上,抽出一本书递给姜宁。
姜宁接过来,看了一眼书名,坐在一旁认真地翻开来看。
两个人在一起看书,向来不怎么喜欢说话,偶尔一两句,大多是姜宁问卫长昀不解的地方。
直到夜深,房里的灯才吹灭。
-
这场雨又下了好几天,路面都是湿漉漉的。
食肆的生意不如平时好,但每日也有一二百文进账,好歹是不亏本。
姜宁倒不气馁,反正闲的时候就当休息了,还能多跟卫长昀待一块,或者陪陪朱红,再跟小小、小宝一起玩。
要不是下着雨不方便,他得去顾苗那儿,或者回村里赵秋家去一趟,串串门。
食肆收得早,姜宁把东西顺进家里的厨房,又往灶里塞了不少柴火,加满一锅水。
朱红正好看见,“你烧水是要洗澡吗?”
姜宁点头,“这几天下雨,可天还是热,黏黏糊糊的,难受得很。”
他看一眼朱红,“阿娘,你放着吧,晚上就把这些热一热,不用再做了。”
“那全都是热菜,我一会儿弄个拌黄瓜。”
朱红看眼桌上的菜,都是今天炒的,倒是新鲜,“加点醋,酸得下饭。”
姜宁“嗯”了声,便回了房间。
卫长昀看他进来,抬了下头,“要不明日歇一歇?”
“要是今晚雨不停,等会儿就先把旗标挂出去,这样大家伙也不用过来吃闭门羹。”
姜宁一边擦头发一边往床头走,从柜子里拿出钱罐。
“不同颜色的旗标表示不同的意思,也只有你想得出来。”卫长昀低头又去看书,“但好用。”
“好用就行,不然我们家食肆位置偏,遇到不开的时候跑来,结果不营业,次数多了,容易积怨,打差评。”姜宁坐在凳子上,数着钱罐里的铜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