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辰哪哪儿都静悄悄的,连家里养的一猫一狗都还在窝里睡觉,听到动静也只是稍微抬下头,并未跑出来。
卫长昀往窝里看了眼,大半年的时间,一猫一狗长大不少,猫还好,体型本来也小,狗完全从毛绒绒变成能看家护院的大小。
他走过去,从旁边的木盒里,舀了一勺吃的放到饭盆,便拍拍手打算进厨房。
才转身,便见厨房是亮的,还隐约能听到声响。
卫长昀怔了怔,看向小宝和周庚住的那间屋子,猜到了大半。
“昨夜不是说了我们走得早,你们不用起来送。”卫长昀推开厨房的门,看着正在灶边忙的周庚。
周庚吓一跳,有些慌乱地看过来,“我、我是担心你们起太早,来不及弄吃的,就想反正睡不踏实,就给你们做早饭,还能顺道把今天食肆要用的菜洗了。”
“我烙了两块饼,是用表哥烙的法子做的,可以路上吃。”
灶台上又是粉、又是面,还有菜,一看就是起了有一会儿。
卫长昀走近了挽起袖子,跟着收拾,“我们一走至少三四个月,家里的事你和娘多商量,不清楚的要问,切勿自乱阵脚。”
“小小和小宝年纪小,要有不懂事的地方,你是兄长该说就说。”
“镇上虽太平,但防人之心不可无,若遇要紧事便去求助里正或李捕快,好歹是官家人。”
卫长昀并不是一个唠叨的人,只是他和姜宁一走近半年,家里只有老小,唯独周庚算得青壮年。
要周庚遇事也慌张,那就更麻烦了。
周庚仔细听着,认真点头,“表哥夫放心,我定会守好食肆和家里,护好姨母和弟妹。”
算算,周庚到家里也有一个月。
耳濡目染加上姜宁有意无意提醒,比刚来时胆大了不少,好歹不会畏畏缩缩怕事。
只是年纪小,加上个不算高,看上去还一身少年稚气。
“实在无人可以帮忙,便去顾家,顾家哥儿与我们是至交,真遇到难事,他不会袖手旁观。”
卫长昀道:“不过不到必要时候,不必去寻他。”
“我明白的。”周庚答道:“表哥昨天已经交代过一回,说要是碰到要紧事又拿不定主意,还不知道求助谁,就去找顾老板,顾老板定会帮忙。”
卫长昀点点头,把煮好的面从锅里捞到碗里,开始加佐料。
“时辰还早,东西收拾完可以回房再睡会,晚些起来都来得及。”叮嘱完周庚,卫长昀便出了厨房,回了房里。
姜宁听到开门的动静,起身上前,“在厨房里跟谁说话?阿娘还是周庚啊。”
卫长昀放下盘子,筷子递到他手里,“周庚。”
姜宁嗯了声,并不意外,边坐下边拿筷子拌面,“他就是心思太重,总想着要报答我们,什么事都抢着干。”
“勤快是好事,不过年纪再大点,还得要能担事才行。”
卫长昀在他对面坐下,“这小半年,应当能好些。”
“那天秋哥儿还问我,怎么把人留下了。”姜宁咬断面条,“仔细一想,留下人的决定做得是有些匆忙,不过他身世可怜,又是家里亲戚,总不能赶走吧。”
卫长昀抬眼看他,眸色微动,“你一向嘴硬心软,留下他本是一片好意,如今他有事做,你也能抽出空来忙其他的,是意外之喜。”
“话说回来,秋哥儿还真厉害,说要做香包生意,便做起来了。”姜宁想到赵秋卖的香包,“只是这物件不像食肆,人每天都要吃饭,香包能用好一阵。”
卫长昀见他还有心思操心这担心那,不由摇摇头,“那你打算再帮他们想办法?”
然而姜宁却摇头,抬眼看了看他。
“这事儿得他自己想办法,做生意又不是照本宣科,一比一复制或者按步骤去做就能成的,得自己变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相信赵秋能做到。
早饭过后,天色渐白。
姜宁和卫长昀简单收拾一下,拿起三个包袱,准备启程。
俩人一块走出房间,便见周庚拿着两张饼站在院子里,有些手足无措,又强行镇定地站着。
朱红和小小、小宝也起了,不过看着是打算送完他们就回去睡。
“又不是不回来,每回都送啊。”姜宁接过烙饼,看着一家子人,“只送到家门口,可不兴送远了。”
卫长昀肩上挂了两个包袱,看了一眼兄妹俩,又看向朱红和周庚,“家里的事,有劳你们多照看。”
朱红道:“一家人还说这些,你们一路小心,有空便捎个信回来,小小和小宝能看得懂不少字了。”
卫小小和卫小宝忙点头,表示自己能看得懂。
“二哥,宁哥哥,你们要好好的啊,我们在家也会好好的。”
小孩说话有些黏糊,却显得天真可爱。
姜宁和卫长昀听见后,不由相视一笑。
今天要赶到第一个官驿,不能耽误启程的时辰。
一家人在门口说了几句话,又交代了一些事,姜宁和卫长昀并不多唠叨,拿好包袱便朝着镇口去。
只是二人未想到第一天到官驿,就碰到了事。
“我们是赴考的士子,这是——”卫长昀和姜宁进了官驿,正要出示公卷,忽地有人跌跌撞撞从门外跑进来,一下倒在地上。
赶了一天路的姜宁被吓到,往旁边挪了挪,盯着地上的人,扯扯卫长昀的衣服。
踮脚附在他耳边低声道:“身上不见血,不知道怎么回事。”
卫长昀摇头,弯腰打算把人扶起来,被一旁的驿户拦住。
“举子且慢,我们来罢。”驿户上前,把来人扶起来,探了探鼻息,道:“不要紧,应当是饿晕了。”
姜宁一愣,看向卫长昀,犹豫着问道:“还未过完年,怎么会有人饿晕,难道是附近——”
永安镇周边并无什么灾情,收成都还够自家口粮。
驿户扶人坐在凳子上,“小公子不知,去年这一片遭了蝗灾,百姓大多都收成不好。”
姜宁听完,正欲从包袱里拿点干粮,就见卫长昀已经拿了出来。
“这是我们带的干粮,先给他吃吧。”卫长昀道:“我们一路还能补给。”
驿户倒也不客气,接了过去,“朝廷赈灾一直未到,远水救不了近火,希望今年能好过些吧。”
“对了,你那公卷无误,楼上左边还有两间空屋子,你们自行选一间住下就好。”
姜宁和卫长昀点点头,拿上包袱往二楼去。
第170章
燕朝历经一百多年,王朝趋于稳定,大多数官驿修建时间都较早,要是州府衙门有充盈,官驿自然会多修补、翻新。
然而黔州地处偏远,州府衙门并不宽裕,官驿已有十几年未修补,能遮风避雨足矣。
姜宁和卫长昀到了二楼,按照驿户所说选了一间房。
尽管疏于修补,但房间内收拾得干净,几乎闻不到什么灰尘堆积的味道。
卫长昀拿出火折子,把桌上的油灯点着,漆黑的屋子瞬间亮起来,感觉一下暖和不少。
“一会儿我去问问在哪里烧热水,你先歇会儿。”
姜宁点头,把包袱拎到床里侧放好。
“房间还挺干净的,被褥看得出来也干净。”
卫长昀走到门口,检查了门闩,“夜里脱了外衫就行,外面的被褥到底不是家里的。”
尤其冬日潮湿,穿着中衣也免了睡得不舒服。
“我们今天走了有五十里吗?”姜宁坐在床边,有些困,还有一点累。
为了赶到官驿,他们途中就休息了三次,而且每次都是坐一会儿又继续走。
从前觉得小河村到镇上的山路难走,今天走了这么远,姜宁才知道什么叫难走。
卫长昀回身,看见姜宁一脸困倦,走过去托住他的脸,“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