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母说得对,表哥夫白日里帮忙,抽空都要看书,夜里经常子时、丑时才睡,付出了很多努力。”周庚道。
大早上看见这情形,姜宁微微挑起眉,和卫长昀对视一眼。
才分开四个月,大家都变了这么多呀。
-
早饭后,卫长昀去了翰林院,其他人在家里等着姜宁安排。
从前各自都有事做,如今闲下来,反而不知道要做什么,又不习惯干坐着。
朱红把晚上要用到的佐料备好了,周庚把井边那几块石头刷了好几道,连赵秋都把院子里晒的东西理了一遍。
姜宁坐在树下,看大家忙来忙去,又不让他帮忙,一边想自己这几个月真够“堕落”,一边琢磨有什么事能让大家做。
他算了一下时辰,离晚饭还有些时候,先带大家去金陵城转转。
别的不说,把路认熟了很重要。
京城局势瞬息万变,如今看着风平浪静,但谁知道什么时候会出问题。
更何况,哪怕不说是朝堂有什么变化,平时谁家有个什么事情,或者是往后酒楼有什么事,也方便去找人。
“这里去苗哥儿那也挺近的,我们过去看看。”姜宁看大家收拾得差不多,出声道:“过会儿谢姐姐要来,我们等她一起。”
赵秋拍拍袖口,走到他面前,“谢姐姐?是你提到的那位谢姑娘吗?”
姜宁点头,“嗯,她家是黔州府的谢家,咱们酒楼的另一个合伙人。”
“正好去苗哥儿那,还能商量下酒楼的事。”
“那我就不去了吧。”朱红端着盆出来,“家里也不能没人在。”
姜宁嗳了声,还没说话,周庚也说自己不去,他一会儿去外面转转,看看哪里能买菜,把晚上要用的菜买了。
闻言姜宁扫了一圈,想想一大家都出去,确实不像认门,像是上门挑衅的。
“那阿娘你在家,周庚和我们一起出去,再分开行动。”姜宁道:“你要去买菜,我给你指路不更方便吗?”
周庚挠头,答应了。
最后决定下来,就是姜宁领着赵秋和兄妹俩一起去,王子书跟周庚一起,有个伴。
小半个时辰后,谢蕴带着阿阮过来。
一进门,手里还拎了东西,放到院子里的桌上。
姜宁把其他人挨个介绍给谢蕴,谢蕴年纪比他们都大一点,让他们跟着姜宁叫,要是不习惯,就叫蕴娘是一样的。
家中大哥或者年纪相仿的亲友都这么叫。
等到顾苗家时,已经快要午时。
顾苗刚哄好潼潼,听到人说姜宁他们来了时,连忙从房里出来。
“怎么这个时候过来了?”
“过来认认门,正好商量商量酒楼的事。”姜宁不是第一次来,直接跟着进了前厅。
比起他们精打细算,沈明尧当初选宅子时,特地考虑了在永安镇的院子。
自是不如那个大,但挑了一个二进的院子,带一个小花园。
“这位是——”顾苗好奇地看向唯一一个面生的人,“谢家姑娘吧。”
谢蕴一听,笑着点头,“顾家公子?”
顾苗笑了笑,“久仰大名,早知道谢家有一位姑娘厉害,终于见到了。”
走在旁边的姜宁,听到后不由诧异。
原来这两人还不算完全陌生。
兄妹俩乖乖和顾苗打了招呼,便去找顾今南一起玩了。
姜宁进了前厅,先寻了个位置坐下,等其他三个人坐下后,就提了正事。
大家都是熟人了,不用那么客套。
如今已经五月,酒楼要是再不开,难免会错过经营的旺季。
“酒楼的位置,我和谢姐姐已经看好了,价格也谈得差不多,七百五十两。”
姜宁拿出自己画的图,“大概是在这个位置,差不多长这样,有前院、花园和后院。”
顾苗和赵秋挨着坐的,正好能一起看。
“桌椅板凳、厨房碗具那些东西肯定都有,但哪些能用上还得理一遍。”姜宁趁着他们看的时候说道:“所以后续还要有投入,我大致算了算,二百两是要的。”
“那些桌椅凳子,要是不能用的,或者有损坏的,能拆了木板,再用木料打成别的东西吗?可能会便宜一些。”
赵秋在村里经常见木匠那儿这么做,想着能省则省,毕竟用钱的地方还多。
姜宁道:“可以啊,这样能剩下不少。”
“卖家这么着急出手,价格压到这么低,那我们先把书契签了,事先做起来。”
顾苗看向谢蕴,转而问姜宁,“咱们各家人手也不少,先把地方收拾、清点出来。”
“我原本要签,宁哥儿说不急这一两日,咱们内部也得拟一份书契。”谢蕴笑了笑,“话虽没错,但我是个急性子。”
顾苗道:“那宁哥儿,你书契拟好了?”
姜宁半点不介意,只道:“亲兄弟都要明算账,更何况合伙做生意,咱们先把入伙的比例分好了,算好往后的分利,才好大干特干。”
“真不愧是你。”顾苗摇摇头,“易安楼你就是这么做的。”
到最后还是姜宁吃亏,分明可以一直拿分利,最后就拿了一年。
“你们先看看,我和长昀商量下来的。”姜宁把拟好的大致内容递给他们,“看完了先别着急答应我,跟身边人也商量下。”
一旦入伙,可就没有回头路。
而且真要拼了命去做这事,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
姜宁解释道:“酒楼预计投入九百五十两,秋哥儿那儿是固定的五十两,我能拿出来的是二百两。”
看了眼顾苗和谢蕴,“余下的七百两,就只能拜托你们。”
顾苗想了想,看眼谢蕴,“我们一人三百五十两?”
谢蕴点头,“我没什么问题,要是只有一个人出的最多,日后有分歧时,难免会拿这个来压人一头。”
“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都出了钱,但宁哥儿那些菜都是少见的,是不是应该再给他另外算?”
顾苗和赵秋异口同声道:“我们没意见。”
“这怎么算?又不一定卖得好,况且——”姜宁想要拒绝,被顾苗打断。
“现在九百五十两,你做菜的配方算五十两,凑够一千两。”顾苗说完,望向其他两人,“你们觉得呢?”
谢蕴和赵秋赞同地点头。
姜宁看了看他们,没再一口拒绝,只是道:“如果这样的话,那就要在我们签的书契里说明,这五十两是因为菜谱、配方。”
“那就写呀。”谢蕴是吃过姜宁做饭的人,自然清楚这些菜的在这家酒楼的地位。
“要你把那些秘方拿去其他酒楼里卖,未必不能卖几百两,说来我们也占便宜。”
“要按你这么说,那我这五十两还占你们便宜了。”赵秋知道,如果不是姜宁的话,自己不会有这个机会。
五十两银子,不是五百两,其他三人都能拿得出来,不差他这一份。
顾苗继瞪姜宁后,又瞪他,“五十两银子很少吗?那还不是挣出来的,再说,酒楼开业前,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你来,我们才放心啊。”
“说了是四个人一起开酒楼,就是四个人。”姜宁道:“酒楼后期的事肯定要有分工,我想的是秋哥儿管柜台、苗哥儿管招待,谢姐姐去忙采买,我就负责后厨,不过——”
他顿了顿,“只是我现在恐怕不行,所以想让周庚代我掌厨。”
“只是用人不唯亲,让他管后厨,所以采买一事才交给谢姐姐,这样一来也不担心了。”
姜宁看看其他人,“你们要有什么想法,这会儿就说,我们正好商量着改。”
顾苗道:“我觉得挺好的,不过开业前分不了这么明确。”
赵秋好奇地问:“柜台是管什么?就记一下哪桌人客满,还有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