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可以,窝阔台可以,他也可以率军攻入汉人的东都和京都,再度占据全天下的宝物!
穹帐外的怯薛们听到汗王的誓言,都情不自禁地对着苍蓝的天空发出呐喊声。
可惜快活的气氛未能持续。
突然,远处有火星闪烁。
硝粉和硫磺的味道迅速铺开,几乎将干燥的空气点燃。
“砰——轰!”
重达十斤的弹药在落地的刹那爆炸,将鞑靼刚挖好的壕沟、瞭望台和防御墙炸得四分五裂。
人肉烧焦后散发的气味令人作呕,一些坐在帐篷里养伤的鞑靼人闻到这种味道,下意识抱头。
拿着木棒捣羊奶的鞑靼女人想起什么,惊慌地往前跑,“阿合(哥哥,指丈夫)!你在吗?!”
回答她的是吐着黑烟的茫茫火海。
……
猴儿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凡是参与汗王南征的鞑靼人永远记得这一天。
到处是火和焦黑的肉,女人们的哭喊声和战士的怒吼声混合在一处,足以扭曲其余记忆。
他们从斡脱商人那里购买的大秦(古罗马地区)火器根本无法与汉人的火铳相提并论。
一共炸了六十三轮。
从白天到黑夜,每天的每个时辰,都有成百上千的族人倒在火光中。
直到汉人的除夕,他们瞪大眼睛警惕地观察漆黑的四周,负责突袭敌营的勇士一个也没有回来,剩下的人则在对面军营低沉雄壮的歌声中战战兢兢地“平安地”活到了鸟儿年的第一天。
……
大年初三,傅润出宫祭祀天坛,正巧遇见赵坼打发回京的信使。
三千里加急的军情。
国库固然充盈,也不能一直耗在西北,开春后劝农与修水利、官道等事都很要紧。
冬去春来,万象更新,各行省都盼望着西北军尽快结束战事。
文武百官行伏拜礼,皆未敢起身,屏气敛息静待圣人发话,肩头、官帽上渐渐落满了雪花。
傅润看得有些入神,双手冰凉,抱着暖手炉摩挲两下,见众人面色凝重,大笑道:
“赏。都赏。起来罢。小周子,今日随孤去天坛者,赏银二十两,赐宫扇一对……
“唔,《书目》的雕版还要改,再赐《简目》一套。”
周总管反应便最快:“恭喜陛下,西北大捷!总算了了一桩心事!”
傅润依旧笑,调整手指上的玉扳指的位置,“你们也赏。明日都不必来伺候。”
端着玉玺等物的王长全心里咯噔一下。
跟在陛下身边好些年,他再笨,耳濡目染,也有“政治头脑”了。
这是要办李相了罢?
从去年七月拖到今年正月,只是把人软禁着,并不定罪,俸禄照发,一步步磨李党的耐心;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愿为之奔走的“师友”、“义士”越来越少,检举折子反倒冒出了头。
加之有陶先等人真假掺半的构陷,嗬,只一个月,查出上百种罪名!
傅润想了想,抬手招信使上前。
信使将佩剑与短弓交与禁卒,套了件干净衣服,洗过脸和手,才获许入觐。
他第一次离皇帝如此近,紧张得狂咽唾沫,心里直打鼓。
傅润心情好,轻笑,问他:“赵六的伤势如何了?五天前说是险些被汗王砍了头?”
周总管不声不响地擦冷汗。陛下此刻是高兴,当时脸色差得很,整座禁宫无一人敢喘气。
大将有五个亲儿子,赵欃枪是义子,若不算皇后娘娘,便排行第六。
如此称呼并无问题。
只是略显亲昵了……?
信使转念一想,赵欃枪从前是暗卫,也就打消了疑惑,答道:
“陛下放心。赵将军好着呢。险些是险些,到底没事,胳膊上有两处擦伤而已,都不须包扎。那老汗王好美酒,行事过急,将军派斡脱商人去汗王穹帐卖烈酒,当天两军对垒,将军亲自出战——手持汗王幼子人头与长刀,汗王果然中计,不顾怯薛阻拦,提前杀过来——!”
傅润掩下怒意,淡淡地说:“他是好计策,即便死了他一个,能替孤重伤汗王,不枉此生。”
信使低着头,脑海里依旧是圣人动怒时的神态,结结巴巴地应声:“是……不、不是。”
站在傅润身后比划递眼色的王长全松了口气,顺便恨铁不成钢地瞟了两眼信使。
傅润凤眸微狭,勉强忍住心底的怒火与担忧,从袖中拿出一枚锦囊,“你带去与他。”
宫车在丝竹声中走远。
信使摸了摸绣有翠竹的锦囊,里面应该是一张折叠多次的信纸。
等他赶回西北大营,把锦囊交与赵坼,赵坼再迟了两三天丢给赵彗之,已是正月初十。
其实不是信。
是钦天监为“久病”的皇后精心挑选的八种谥号。
傅润旁批两字:混账。
下笔凌厉,结构飞逸,朱墨如血。
骂的是钦天监还是某人,又或者一语双关——收信人自有判断。
赵彗之看了,眸色微动,后来回京顺了炸毛的美人好久的毛,又哄又亲又道歉又承诺。
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信使会和父亲一样:火堆边的故事讲多了,说话偶尔就喜欢夸张一点。
当时机会千载难逢,并不是争一时意气那么简单,他……
唉,多说多错,给美人顺毛就是了。
*
正安五年正月,将军赵欃枪与大将军坼合力生擒汗王巴儿塔,鞑靼残部与狗国人合。
同月,帝问罪丞相李季臣,亲定死罪三十九条,拟二月初四凌迟处死,夺仁宗御赐丹书铁券,加恩施仁,改斩立决;同族为官者,尽数革职查办;抄没家产;男子为官奴,女眷流放儋州。
开国以来,几代经营方成第一等世家的李氏,就这么轰然倒下,从此一蹶不振。
纸上文字易湮灭,唯有金石万古传。
赵坼说的不错,傅润的确是极记仇的性格,特命石匠效仿孔庙石碑的体例,背面刻孔孟之道,正面刻李季臣与其子罪行,制成两尺宽、十二尺长的一件,立在济天殿外警示子孙。
自此以后,凡是殿试入列前二甲为官者,谢恩后必于石碑前默立,名曰“他省自鉴”。
二月初四午时。
京城菜市口。
从周边县城赶来围观的百姓摩肩擦踵,禁军们少不得辛苦些,用盾抵挡越来越逼近的人群。
李季臣满头白发,背挺得直,两个刽子手捉住他的手腕用了狠劲才把他的头按在凹槽里。
今天格外热,他昨夜什么都不肯吃,如今双目炯炯有神,奋力往天空一望,恰与太阳对视。
“……”他无声地念叨着。
刽子手往手心吐两口唾沫,见百姓们都引颈以望,得意洋洋,俯身问:“你说什么?”
李季臣慢悠悠收回视线,脸挨着粗糙凹陷的石板,轻声道:“‘天相三星,乃大臣之象。芒角动摇,主专恣;亡,则辅臣有黜贬者。’是天命,非傅润之功。若非轩昂行刺,他岂能动我。”
前半段话出自天文志,刽子手哪里清楚,倒是听清楚他提及了陛下的名讳。
“快住口!贼丞相,你勾结鞑靼,弄权结党,死到临头还不悔改么!”
“哼。悔改?我何错之有?”李季臣懒得同大字不识的人计较,闭上眼,悲戚吟唱《离骚》。
他以为他是屈原,品德如芳草美人,奈何君主为一时利益所遮蔽,执意将他放逐。
他还以为他是王安石,勤勤恳恳,锐意于改革,可惜君主鼠目寸光,不能理解他的抱负。
他一没有勾结鞑靼,二没有主动结党,三没有频频蔑视圣人,何错之有?
文人自有傲气;再者,先帝抚掌心以托孤,身为辅政大臣,难道要事事顺着幼主不成?!
他的死,是天命,是教子无方,是陶先等钻营小人看不清形势昏了头倒戈害他的缘故。
想至此,李季臣脸颊抽搐,激动地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