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怀疑陈王真心想要调查的时候调查不到,毕竟,这件事又不像那几具尸体,所有动手的痕迹都被大雨冲刷个干净,只是,这件事陈王本不该想到,不会去调查的。
就凭他对陈王他们的了解,凭璃国使团从进京起就专攻陈王府的目标,以及他们携带数百万两,却只给了昭武帝小部分,给陈王大部分的作风……这样的孤注一掷,陈王怎么可能会想到他,就算因为当初他上奏折过于快速进而怀疑他,也不该一下子就追溯到他与璃国使团的源头,陈王不该想到的。
结果,陈王不仅想到了,还调查了,甚至这件事牵出萝卜扯出泥,还将尸体之事重提,除了莫叔背刺告发,魏王想不到其他可能。
然,来自上首冰冷的视线让他知道,现在不是陷于情绪之中的时候,这件事不能认,魏王在心中定调,一旦承认,他所做的,让陈王在政治上慢性死亡的局面和赵王万寿节前夕爆雷,给昭武帝找晦气的嫌疑全部白费。
而且,不止功夫白费,一旦他认下,那岂不是承认自己故意在万寿节前夕给昭武帝找晦气,且,算计昭武帝,让其怒火烧到赵王身上……上意不可揣测,他这都不是揣测上意了,而是直接想让上意跟着他的算计走……这种算计,魏王想不出有什么能活命的可能,这对任何一个帝王来说都是不可容忍的。
一时间,脑袋疯狂转动,叮——
还真被他给想到了,“父皇,儿臣好歹是亲王,有什么不可得,非得去引诱璃国公主?”
“儿臣还有一疑问,璃国公主心怀不轨,都害的本王侄儿腹死胎中了,二皇兄竟然能念及外邦友谊,退回璃国公主携带的百万两嫁妆?!”
魏王说第一句话的时候,陈王的嘴角还是上扬的,有什么不可得,储位不可得,去引诱璃国公主是为了把政敌拖下去,此是为了储位,他在心中冷笑,打算等会就去反驳他。
但等到魏王说第二句的时候,陈王的神情就阴冷了下来,他没想到魏王还能以如此角度来为自己开脱。
他原是因为要卖了璃国使团,死道友不死贫道,所以,将大额银两还了回去,不然,手里拿着璃国使团他们供奉的银两,在那侃侃而谈璃国公主心怀不轨,璃国心有不臣,岂不是太*过可笑了些,这也要那也要,贪的多根本不可能从魏王上一次设的局里出来。
若不是后来昭武帝的话,事实上,陈王的计策本该成功。
不过现在,陈王为了能更好的甩锅,从上一局璃国公主之死的事情里出来,进而归璃国使团银两的事现在到成了陈王与璃国使团勾结的证据——不然,怎么解释魏王的话,在陈王自己认定璃国公主心怀不轨,害死自己嫡长子的时候,陈王竟然将那些银两尽数归还给了璃国使团?
怎么,陈王这么看重璃国这么一个小国?还是说,陈王与璃国使团的确勾结了?
陈王冷笑:“六弟还真是巧舌如簧啊。”
“请父皇明鉴,儿臣归还那些银两是因为儿臣觉得,那些是璃国公主的陪嫁,儿臣堂堂亲王,拿一个女子的嫁妆,诸国的使臣都还在,名声不太好听,而且,那些银两是璃国公主的陪嫁,儿臣与王妃一见到就想到那未能出生的子嗣……”
说着,陈王眼眶便有些红。
赵王看着陈王说红就红的眼眶,有些咋舌,上次陈王落泪让昭武帝不得不顺着他的话去讲,这次,陈王是铁了心将苦肉计实施到底啊。
虽然心里腹诽,但赵王还是站出来了,现在他和陈王可是同一战线的,魏王的说辞实在是刁钻,现下能将魏王定死的证据就是莫叔的那一份亲笔证词,一旦让魏王扭转,坐实陈王和璃国使团勾结,那这份证词便不再顶用,魏王便可瞬间翻身。
“父皇,儿臣以为,二皇兄说的在理,且,一小国使臣,有何需要我大周亲王纡尊降贵去勾结?!这简直荒谬!”
赵王义正言辞,理由正当,是的,作为大周的亲王,有什么是需要他们去勾结一个小国使团的,更何况,这还是曾经夺储的大热门人选,陈王。
魏王:“储位!”
“因为储位!二皇兄因璃国公主之事,平不了家,能力平庸,导致一下子就从争储的有力人选退出,现在是恨儿臣当初那么快上奏,以致于勾结璃国使团,要给儿臣定罪,将儿臣也拉下去……”
陈王:“你不也是!装什么!不是你先引诱璃国公主,让人家对你动心,然后设计其进入陈王府死亡,给我设了那么大一个局,为了将我拉下去!我倒是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也到出卖风尘的地步了,也不知道卖的开不开心?!”
魏王和陈王这惊天一吵,原本就安静的朝堂更是寂静无声,所有人都垂下了头,不敢参与这几位王爷的斗争中。
夺储固然有各自追随的势力,但现在明显是几位王爷对轰,他们要是贸然插进去,几位王爷不一定有事,他们下一秒就可能为自己烧香。
毕竟,夺储这个话都冒出来了啊!!!这么明确的摊开讲,就是觊觎昭武帝屁股底下的位置,关键是,昭武帝今年看着还挺健康的。
换言之,就是盼着昭武帝去死……往日他们虽然争储,但是也都是弹劾他人,企图让自家王爷在陛下诸位子嗣中最优秀,等到陛下愿意立储的时候,自家王爷胜算最大,谁会大咧咧的直接就这么说出口啊!
就算要说,也要是为了国本,请求陛下早日立储,哪能像魏王和陈王这样,直接将以往做局的背后赤裸裸的撕开……为了储位头破血流的,就是忽略昭武帝的心思是吧。
那尸体算计之事还摆在那呢,陛下看样子也没想要立储的意思……
朝臣觉得陈王和魏王疯了。
尽管几位王爷争储争的人尽皆知,但,在昭武帝明确开口储位前,这就不是一件能放在明面上来讲的东西!纵使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就是不可以直接说!
顾丛嘉也在场,说实话,他也被陈王和魏王的这一吵给惊到了,但惊过之后,又觉得合理。
以往陈王和魏王可以慢悠悠的,可以按照以往夺储的潜规则来,都心知肚明,但都不说,直接做局,优胜者胜。
但现在,看看魏王,一旦陈王和赵王上的奏折被确认,那魏王算计昭武帝的后果……退出储位争夺是一定的,而陈王,他也是背水一战了,此次不能钉死魏王,那在政治上慢性死亡是一定的,所以,他也是豁出去了。
他们俩都没有退路,顾丛嘉垂眸,想。
不是感叹,也不是怜悯,只是,陈述。
因为顾丛嘉也没有,从踏上皇位争夺之路开始,谁都没有退路。不成功,好一点的政治权力被剥夺,自此当个清闲王爷,不好一点,那就是,追随的势力以及自己本身和家眷彻底消散于世间。
“够了!”
昭武帝开口,“带陈郡王,魏郡王下去,暂时幽禁府中,此事的真相,朕会查。”
昭武帝一言,陈郡王,魏郡王抬头,有些不可置信,赵王的眼中则是欣喜雀跃,康郡王,楚郡王,雍郡王则是看着,眼中有些快意,秦王则静静的瞅着。
不管其他人心中怎么想,陛下金口玉言,旨意已下,容不得反驳。
至于说为什么不将莫叔召来,当堂对峙,一下子就能知道到底是陈郡王勾结莫叔,还是魏郡王所做证据确凿……首先,这是大周商议朝政的明德殿,非朝廷重臣不可入,怎能让一个外臣进入。
其次,大周还是要脸的,魏郡王和陈郡王的斗争让一个外臣看算怎么回事。
所以,这件事只能暗中的查。
但,顾丛嘉莫名觉得昭武帝心中已经有了决断,只是在等一个能在史书上盖章定论的实证。
第127章
一场风波,以陈郡王和魏郡王幽禁府中暂时落下帷幕,而和陈郡王一起弹劾魏郡王的赵王则是毫发无伤,不仅无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还赚到了。
毕竟,现在,除了顾丛嘉,就只有他一个亲王,且,对比顾丛嘉,他已经成年,这便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