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禾也笑着,低眉垂眼,状似为难:“这,秦王殿下怕是已经走远了,还追吗?”
“算了,算他这次跑得快。”
事实上,秦王的走远才到哪啊,估计还没出御前的范围呢,但,陛下原本就不想拿回来啊。
做御前总管,要口严耳聋,更要懂得陛下的心思。
**
刑部尚书的动作那么大,京中无人不侧目。
这其中,最快决定要随刑部尚书一起动作的不是程铄,而是工部尚书。
在赵王现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工部尚书要说服族老放弃祖地,大义灭亲,比刑部尚书难多了,但再难,也要去做啊。
不做,苏氏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做了,虽然世族势力大幅度削弱,但好歹人还在不是。
活着,才有希望啊。
工部尚书一脸痛心疾首:“你们到现在还没想明白啊?!!”
“康郡王他们争储位是真,可,陛下借几位殿下争储位清扫世族势力更是真!!!”
大周的世族不是从开国留下来的功勋,就是大周立国后示好投靠的原来的世族,这些,不论是哪种,轻易都动不得。
开国功勋的世族,没有合理的罪名,动它,怎么,是想在史书上留下暴君之名吗?人家祖辈辛辛苦苦为你征战,子孙后辈就这么被搞了,那以后谁还敢为皇室效命啊……那可是开国功勋,结果子孙后辈就这么无了。
不敢想他们这些人为皇室效命,子孙后辈又会怎么样。
而大周立国后投靠过来的世族那更是动不了,动了一个,其他世族怎么说?
在大周立国前,各地豪强世族多的是,而这些,是由京中世族牵头向大周臣服的,所以,这些京中世族无法动,动了,皇室的命令都可能下不去,再者,当时刚立国,百废待兴,识字的人实在不多,除了世族有大批识字的人,其他,根本找不出人能治理地方。
所以,开国的时候这些投靠来的世族动不得。
后来则是,这些个世族渐渐发展成了世族一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死死盘踞在大周的身上,不想大周伤筋动骨,直接裂开,就不能逼他们。
直到先帝的时候,先帝昏庸,他昏庸也有昏庸的好处,当时的世族看出了大周风平浪静下的躁动,先帝又昏庸,他们便有了各自的算盘,谁不向往从龙之功的荣华富贵,那滔天的权势,又有谁不心向往之。
由此,昭武帝登基,策划推动六子争储,而恰好,这六子背后全是京都数一数二的世族。
世族被分化,自相残杀,最具体的例子就是军需案,各个世族的暗子全被苏齐贤给报给昭武帝了。
第129章
而后,争储的几位殿下伤的伤,退出的退出,背后的世族也是大伤。
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康郡王与苏氏,康郡王多么尊贵啊,帝之长子,最有力争夺储位的人选之一,结果就这样,若是下一任帝王选择忽视不针对他的话,余生应该就是个清闲的吉祥物了,……康郡王惨吗,若是对比康郡王以前的声势,他的确是惨的。
但,与苏氏一对比,康郡王哪怕只是做个吉祥物,好歹性命保住了,且还有个郡王爵位,苏氏呢?
曾经赫赫有名的京畿第一世族,就这样化为飞烟,轻飘飘的没了,甚至都没留下一点东西。
“这样的惨况,难道不足以让你们胆寒吗?!!”
几位殿下争储位,无论如何,他们还是陛下的亲子,皇室中人,不到谋逆大罪,他们不会失去性命,但他们这些在背后支持几位殿下的世族呢?
不说别的,就一个政治清算,世族有一个算一个都得塌……曾经的世族一体早已被分化,且,这种政治清算,旁人避之还来不及,哪里还会有人替他们说话。
“可,现在赵王占据优势……”
这种政治清算再怎么样,也不应该算到他们身上吧?
工部尚书环视了一圈族老,他不怪族老现在犹犹豫豫下不了决心,毕竟,他之前也是这样,那仿佛触手可及的泼天富贵,谁能狠的下心直接放弃,若不是刑部尚书过于快速的动作给了他当头棒喝,工部尚书怕也不会这么快放弃……他们已经付出了那么多,临到头了,决心放手真的很难。
只是,“你们忘了吗,明明我们一开始说好的是给予陈王一些支持,大体上是效忠陛下的。”
世族,世族,什么是世族,最起码是传承数十年而不倒的家族,能传承数十年不倒,靠的是什么,是谨慎!是从不在一件事上倾注所有的小心!
只是,这次的争储,太激烈了,以苏氏为首,将他们这些世族全都卷了进去,一个又一个,稍不留神的就付出了更多,更多,像工部尚书曾经绝不会同他人说他经手的事情,比如,卫城修正道路,以往这种事情他是绝不会告诉家族支持的皇子的,毕竟,支持归支持,小心慎重也是真的。
但这次,他就说了,为什么,这其中的原因简直不寒而栗。
此次昭武帝的六子争储就像是巨大的绞肉机,不仅绞几位殿下,更绞他们这些世族……世族付出了更多,与自己效忠的殿下捆绑的更深,而后,政治清算,政治上斗败的几位殿下因同出血缘,还能活着,可他们这些已经同几位殿下捆绑极深的世族……说举族流放都是皇室开恩,更大的可能是,像苏氏那样……
“是,赵王现在意气风发,可,若是陛下不想立赵王为储呢?”
族老们面面相觑,若陛下不想立赵王为储,那,现在的意气风发到后面就会成为新任储君的刺……
自陈郡王和魏郡王开撕,戳破了那些因为储位的算计,谋划,目前就是架在这里了,不论什么,朝中文武肯定上书请求陛下立储,在怎么说,陛下都年逾四十了啊,搁现在的寿命里,很危险的一个年龄了,更别说,还有之前传闻的陛下曾受过重伤,*有碍寿数,现在提这个是真是假没意义,但,空穴不来风,就算陛下没有到有碍寿数的地步,肯定也受伤了吧……那这,更要尽快立储了。
所以,赵王才那么自喜,因为形势在这里,就算拖,也拖不了太久,立储,就快了。
而恰好,在这一段时间里,赵王占优,这让其怎么不喜。
但还有一种可能,赵王目前是占据优势没错,可若陛下不想要立赵王为储,那赵王目前的种种在下任储君看来就会异常的刺目,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那新任太子选择会针对谁立威,简直不言而喻。
工部尚书甚至都怀疑,这是那位算计好的,康郡王,陈郡王,雍郡王,楚郡王几位都在之前的斗争中落败,不再有同新任储君争锋的能力,同时,他们背后的世族会因为害怕被清算,就像是覃氏一样,自我绝了大部分势力以求陛下不牵连。
毕竟,政治清算这个东西,是要看陛下的,若陛下觉得你为逆,那么政治清算的力度便大,若陛下觉得你还可以救一下,那政治清算也伤不到哪里。
而,赵王,还是亲王,他还好端端的立在哪里,有能够与储君掰腕子的底气。
但又是赵王,目前有一个极大的摆在明面上的缺陷,工部左侍郎巨大的贪墨数额……谁家好人准备立储的时候让未来储君身上沾染上这么大一个污点啊!这不赶紧处理掉,储位都坐不稳!随时可以被政敌拿来攻讦,虽然说其他殿下目前没有竞争之力,但若是储君本身出了茬子,想必他们也是不遗余力的会把储君搞下去。
且,直到今日,工部左侍郎贪墨的事情还没给出决断,可以说是因为陈郡王和魏郡王之事牵扯了陛下的注意力,但,工部左侍郎之事其实早已定下,他自己都认罪了,只差一个决断……
这,像是要立赵王为储的样子吗?!!!
若是自己所想没错,那,陛下就会以工部左侍郎贪墨的罪名为由头,牵扯到自己头上,而后,处罚赵王,为储君立威。
工部尚书苍老的眼眸明明灭灭,赵王就是陛下精心为储君选择的磨刀石,且,因为陛下心疼储君,赵王这磨刀石还自带缺陷。